颜家文
1
王跃在北京办画展,而且是在798办,而且是在著名艺术评论家、画商、于业界颇有名望的贾廷峰先生的太和艺术空间办。
这就与一般的画展不一样了。
2
跃哥,是同事们对他的昵称。
跃哥大约比我小一轮,我们先后一年进出版社。那时他二十来岁,却已经是画界“85新潮”的代表人物了。
跃哥从小喜欢艺术。稍懂事的时候爸妈就把他从省城送到乡下的外婆家里。那是湘江边上的一个小湖边。开始在湖边玩的时候就捡到一些长沙窑的碎片,如同心有灵犀,他立刻被上面的画儿吸引住了。光滑的瓷片,绘着褐绿色的图案,有鸟有鱼有花草有山水……这种民间独有的艺术形式启蒙了他的初心。
后来他了解到这是长沙窑的遗留,对此,一直迷恋了几十年。他用画笔临摹了近五百幅瓷片图案,还进行了长沙窑的大量收藏、整理、研究的工作。
他从长沙窑中吸取养分,且用长沙窑的泥,创作了富有楚巫文化特色又具西式风格的作品,从而跃出当年平缓的画坛水面,成为了一道年轻的亮丽。
著名画家李路明后来回忆说他是“一跃成王”。
3
他进出版社做了美术编辑,只是埋头自己那份工作,不喜欢多事,路遇也只是和谈得来的同事简单地、不无生硬地几句交谈。
他当然是有想法的。几个有出书特色的文字编辑的封面他喜欢接。每回都争取把封面设计与书的内容以及市场信息巧妙地糅在一起,让书真正变成“好吃又好看”的精神产品。
有一本《黄永玉的黄永玉》,是从黄先生一朋友为他拍摄的五千多张照片中选取部分编成的一本画册。跃哥接手美术封面设计后,在内芯版式安排时,把一张张照片进行了精心布局,同时从照片中提取了与黄先生的喜好、性格有关的小物件,如烟斗,如条凳,如隔断上文字,如画具等,都制作成小饰物,摆放在内芯的合适的位置上,使画面增加了许多生动与乐趣。黄先生看到画册后哈哈大笑,对整体设计大加赞赏。
4
王跃进出版社以前,在好几个地方有过短暂的栖身,有的是成色很好的部门,是很多人心中仰望的处所。他却因为对方不能迁就他心里的那一份艺术的“痴情”而拂袖。
这一份少年时就保有的痴情,是他生活中的最重要,是他的理想,是他的使命。
一次身体的“偶然”,迫使他不得不离开美术编辑职业。他提前十年退休了。
他有一个在英国留学多年研习美术的女儿,回国后旅居大理,彼一时,国内一帮有想法有追求的文学及音乐、美术、戏剧爱好者集结在那里,氛围正热火朝天。
早退的王跃选择了在那里去休养身体。
一个在江湖上很有声誉的作家让出了苍山下的一个居所,他与妻子一起住了进去。
说是休养,但内心被身边的火热烤着,艺术的情绪和欲望不时醒来,灵感的偷袭成为常态。
5
终于有一天,他出门看到的一种植物的生存状态震撼了他。
当地人说那叫地涌金莲。
那花金黄金黄,硕大、奇丽、灿烂,如同来自仙界。半人高的花柱顶端一簇圆形的花瓣拥着状若佛塔顶的花头,好似菩萨坐莲。
传说佛祖诞生之时每走一步足下都会生出这种金光灿灿的金莲。它的花语是:高贵典雅,万事如意。
当地的作家们画家们在作品中多有表现。
如果只是醉心于地涌金莲的金黄、高贵、寓意,那就不是王跃了。得知道他曾是“85新潮”画家,他的作品是惊动过画坛的。
地涌金莲花的四周的叶片,像小一号的芭蕉叶,一扇扇,葱绿,遒劲,像旗帜,鲜明着它不一样的生命本色。
然而王跃为之触动的也不是这个。
到了冬天,这些曾经旺盛的绿叶,枯萎了,匍匐在大地上,无论伸展着、卷曲着,它的叶脉,它的经络,都是那样美丽依然,劲道依然。
它的丝丝缕缕,纹路清丽,每根线条不懈怠,不敷衍,在万千的寒噤中显示着柔韧和坚韧。
此一刻在休养中的王跃被感动了。他从地涌金莲叶片的线条里获得了艺术创作的灵感,也获得了生命的力量。
他这一组名为《韧》的系列作品就在苍山脚下开始了。
6
从苍山下的大理到北京不过三四千里,飞机与高铁不过几个小时行程,可是王跃却走了七八年。一路上,他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心血。
一幅四开宣纸的小画,那些翻卷转折的块面,要一笔一笔用钢珠笔去画,千条线万条线,真正得一丝不苟,绘坏一笔则前功尽弃。全部要推倒重来。
我想一张四开的作品,他要每天五六个小时趴在上面,一个星期大致可以完成。
那么放在展厅中间有几扇门板连接起来那么长的大画呢,有人说要五六个月,我想也不是夸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为王跃的精神所感动。
他说,当生活环境艰难变为常态,王跃的这种柔韧和坚韧的双韧,是我们渡过难关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美术作品在海外多次获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博导、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颜新元先生,不喜欢远离作品做虚脱的解读。他认为,王跃的作品从立意,从构图,从造型,从线条,从色彩,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不可多得的创新。
有人说人生六十到八十是最好的年龄段,王跃还刚进入这个段的起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