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彭国军 甄 荣 吴 薇
胡少青 何水松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进入“十四五”,“上好学”需求日益强烈,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作为以基础教育为教育主体的县域,如何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山”飞渡,行程万里。近年来,常宁市以“教育强市”为主线,锚定“优质均衡、质量立校、安全护校、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最亮的城市IP、最强的未来动能,在投入上大力度,在路径上强探索,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勾勒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模样,颇具样本意义。
2022年,“五项管理”工作经验被教育部主要领导批阅,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被认定为衡阳市示范县市,全市被评为衡阳市综合评估考核优秀单位,常宁市第二幼儿园教师雷顺荣获湖南省第三届“幼儿园教育能手赛”一等奖;
2023年,“构建教师高质量培养体系”工作经验在全省首届基础教育湖湘论坛上作交流发言,全市入选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量名列全省县(市、区)前茅,常宁市二中教师尹敏芸获评“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常宁市水口山镇松阳完全小学校长吕如成获评第四届湖南“乡村好校长”……
基础教育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其高质量发展如“棋盘”。作为人口约100万的县级市,常宁市现有幼儿园、中小学校、职业学校339所,在校学生14万余人,是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市,如何精准落子?近日,我们走进该市,一探究竟。
【一线调研】
1 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的“实干家”——
实现了城乡学校全覆盖、让每一个学段都焕新升级
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在常宁市南部的罗桥镇,汤市完小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也是当地群众眼中“家门口的优质小学”。
然而此前,该校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番面貌。
“过去,教学楼只有两层8间教室,教室的墙壁、天花板多处渗水,黑板是水泥粉刷的,老师上课全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师生宿舍门窗破旧、铁床架锈迹斑斑,下大雨时屋外的雨水还会倒灌进来……”汤市完小年轻的音乐教师段可回忆起几年前来学校时的情景,用4个字形容:满目荒凉。
“因为学校的住宿条件差,我每天要往返1个多小时回家住,这一度让我感到非常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好教学工作。”段可坦言。
而这,也是常宁教育主管部门念兹在兹的心头事。
为改善汤市完小的教育教学条件,常宁市先后投入近400万元,在该校重建了一栋三层楼高可开设12个班的新教学楼;在每间教室配备了电子白板、添置了全新的塑胶桌椅;翻修了师生宿舍楼,改建了洗手间、扩建了澡堂,换上了全新实木床……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当地群众纷纷感慨:“多年的憧憬终于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因为学校的教学生活条件改善了,我这两年工作日都住在学校,浑身充满了干劲,不仅担任了音乐、数学教学工作,还担任了班主任,所带班级每学期都获得了全镇第一,指导学生参加市里的艺术节多次获了奖。”段可自豪地说。
“除了让教师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还让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今年学校就比去年增加了十几人,学校的‘音体美’短板也变成了特色的发展‘长板’。”汤市完小校长陈建忠补充道。
与汤市完小有着相似“身世”、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位于三角塘镇的盐湖中学。该校虽被大山环绕,却是妥妥的“高颜值”现代化学校,也是当地群众有口皆碑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近年来,市里先后投入300多万元,为我校建设了围墙,改建了食堂,新建了冲水厕所,安装了热水系统,改造了澡堂、篮球场、运动场,翻修了教学楼……”盐湖中学校长何炜频介绍,“教育教学条件的显著改善,使学校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汤市完小和盐湖中学的巨变,只是常宁市投入巨资改善基础教育教学条件的一个缩影,因为近年来该市有大批学校上演了“变形记”。
作为教育大市,常宁基础教育学校数量多、经费投入大,是如何做到的?
行非常之事,需非常之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坚持教育工作经常过问、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育资金优先保障、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议题优先上会,确保对教育投入‘只增不减’。比如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11.58亿元,今年达14.23亿元,有力支持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常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元成介绍。
正如业内所称,常宁近年来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其发展教育的决心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氛围前所未有。
有这样几组数据,对该市大决心、大手笔、大力度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条件改善最有说服力:
投入8000余万元,对7所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提质改造;投入100万元,对5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提质改造。目前,工程建设全面完成。
投入1.1亿元,在城区新建了4所小学,改扩建了2所小学;将2所公参民初中学校转公,并对其中一所进行改扩建,共新增城区学位15000个。目前,全市中小学“大班额”全部清零。
投入6.5亿元,新建了常宁市二中新校区,新增了7500个学位;投入近1000万元,对常宁市三中、常宁市六中进行提质改造;投入8000万元,对常宁第二职业中专进行改扩建。目前,全市高中学校形成了“优质均衡、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常宁市还积极争取“徐特立项目”建设,新建教学楼5682平方,宿舍楼7898平方,新增学位1500个,明年8月前建成投用。
一所所新建学校拔地而起,一所所改扩建学校焕然一新,一批批追梦学子在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常宁教育面貌正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从乡镇寄宿制学校到乡村小规模学校,从城区小学到城区初中,从普通高中到中职学校,从积极申报“徐特立项目”到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常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改善,实现了“城乡学校全覆盖,让每一个学段都焕新升级”,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
2 推进“双减”落地见效的“模范生”——
实现了城乡学校、公民办学校全覆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精彩
篮球场、羽毛球场上,“体育小将”们个个生龙活虎;教室里,象棋、体操、主持人、书画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逢课后服务时间,常宁市东方学校的校园里处处是欢歌笑语,孩子们在各自的舞台上绽放精彩。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该校的“七彩光”留守儿童合唱团,他们排练的节目不仅得到市里专家的称赞,还入选央视少儿春晚节目。
东方学校位于常宁市三角塘镇小湖村,是一所民办寄宿制乡村中学,95%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体艺类教育资源也相对薄弱。课后服务为何会如此精彩?
“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我们严格按照市教育局要求的‘1+1+X’课后服务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招聘了多名专业教师,聘请了高校教师来校指导。”东方学校校长尹建梁介绍,如今,多彩的课后服务,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慰藉了留守儿童的心灵,还使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在全镇和全市的联考中均取得好成绩。“既能减负,又能育人,‘双减’真是加快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尹建梁感叹。
不只是东方学校。像这样精彩的课后服务场景在常宁市各中小学天天上演,“双减”的显著成效也正在各校发生:
莲花小学开展“播种计划”,水口山镇松阳完小做好四个“加法”,板桥镇中心小学将“五项管理”纳入制度体系,合江中学采取“五·四”策略,松柏中学开展家校共读,三角塘镇盐湖中学打造“趣味生物”,胜桥镇大塘中学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全市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这一组数据,也很好地佐证了常宁市推进“双减”的成效:今年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及格率较2021年提升21.86%、优秀率较2021年提升12.62%,提升值均位于衡阳市前列。
和省内许多区县一样,长期以来,常宁市不少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着留守儿童占比高、家庭教育薄弱等普遍性问题,如何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双减’并不仅仅为‘减负’,也不仅仅是对现实之问的回应,更是对时代之问、未来之问的破题,其本质是发展高质量教育。因此,要‘加减’有方,提质增效,做好‘加减法’。”王元成说。
减法怎么减?
在学生课业上做“减法”——
常宁市教育局创新出台了《进一步推进落实“五项管理”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科学制定了作业管理办法、考试管理办法、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办法等,严格控制了作业数量、提高了作业质量、减少了考试次数,实现“手机管起来”“读物广起来”“作业精起来”“体质强起来”“睡眠足起来”。
在校外培训上做“减法”——
常宁市教育局成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股,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原64个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2个,并全流程纳入平台监管;原12个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到1个,压减率居全省第一。制订《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方案》,印发《中小学生假期间校外培训致家长的一封信》,组织教师签订《全市中小学教师拒绝有偿补课和校外培训机构兼职承诺书》,采取“四不两直”“日查+夜查”等方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
加法如何加?
在课堂吸引力上做“加法”——
常宁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校加强常规管理、质量管理、课堂管理;加大全市教师培训力度,开展“解题、命题、讲题”竞赛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在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上做“加法”——
常宁市教育局创新实行了“1+1+X”课后服务模式,“1+1”即为两节课可以自修,“X”即为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市财政投入350万元减免了“五类人员”课后服务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有实际需求的学生覆盖率均为100%;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活动,把课后服务打造成了“学生舒心、家长放心、教师用心”的民生工程。
做好加减法,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更公平、更优质,这才是“双减”应有的样子,正化为甘霖,滋润常宁中小学的每一个孩子。
从乡村学校到城区学校,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从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到“一校一品牌、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常宁市推进“双减”落地见效,实现了“城乡学校、公民办学校全覆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精彩”,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3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新高地”——
实现了共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阅读圈,画出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最大“同心圆”
每天早上7时,培元中学的值班老师会在学校微信群推送一篇文章,文章各具特色,有展现学科特点的、有分析教育背景的、有关于教学教法的,全校教师看后分享各自的感悟和见解,值班老师一一记录;
2022年4月,常宁市举办暑期阅读活动暨新华杯第二届阅读知识竞赛、“全民阅读红心向党”征文大赛,共有132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699名学生脱颖而出;
今年4月,在2022-2023学年度衡阳市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共读”主题阅读活动中,常宁市有5所学校入选“书香校园”,多名师生、多个家庭获“点灯人——阅读推广名师”“阅读之星”“书香家庭”称号;
今年5月26日,常宁市全民阅读启动仪式暨第二届“新华杯”阅读知识颁奖会在松阳完小举行,学生们用手抄报、剪纸、歌舞、情景剧等形式,将“书香校园”建设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景、亮眼的数据,陈述着同一个事实:常宁市全民阅读“新高地”已然成型。
这是如何形成的?
“常宁的阅读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全民阅读,而是一场以阅读提升教育质量的变革与探索。近年来,紧扣‘四个一’,即每天一分享、每周一沙龙、每月一论坛、每期一论文,将校园作为阅读主阵地,向家庭、社会延伸,并创造性地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与全民阅读工作深度融合。”常宁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永康说,“核心就是以阅读提升教育质量”。
常宁市推进全民阅读的关键着力点在哪里?有哪些独到之处?
以读促升,提出具体要求——
出台《中小学生、幼儿园推行“四个一”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工作实施方案》,对教师阅读、教研等提出具体要求,并依托各类主题活动,提升全市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以读促教,作好示范引领——
常宁市教育局分管教学副局长坚持在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向全市各学校校长分享一篇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文章,并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校长向全市教师分享,号召广大校长、教师博采众长,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让阅读成为常宁教育人的常态;以组建“4+1”教育联盟、城区小学21校联盟、举行“书香校园建设”推进观摩会等方式,大力开展读书成果汇报展示活动,引领各类学校积极创设阅读载体,让师生的阅读环境更多元、更新颖。
以读促学,打造书香校园——
持续加大对全市各学段学校图书室、读书角、读书走廊、班级书吧等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阅读条件,更新阅读书籍,为全体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制定《中小学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并要求师生制定读书计划,以“四个一”为抓手,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全员、全程、全学科阅读。
以读促思,涵养书香社会——
通过家校互动、家庭共读、万人同写一篇论文等方式,以点带面,引导和推动全民参与阅读、参与书香社会建设,提升阅读的内涵、品位和效果;在“新华杯”校园文学大奖赛和“家校共读,快乐成长”主题征文中,评选出优秀作品146篇,并在《常宁文学》结集出版,5名教育领域作家作品入选小小说年度选本,形成鲜明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随着‘四个一’的持续推进,阅读几乎成为了常宁学校、家庭一道靓丽的风景,推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形成,全市教育系统更是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教研成果丰硕。”常宁市教育局普教股负责人说。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阅读,犹如一股浩荡的春风,正在常宁市的各个校园、各个家庭吹拂出百花齐放的风景,氤氲出四溢的扑鼻芳香。
从学校到家庭、社会,从学生到教师、家长,常宁市推进全民阅读,实现了“共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阅读圈,画出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最大‘同心圆’”,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4 抓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排头兵”——
实现了织密织牢“心理健康网”,让每一所学校都是心灵港湾
莲花小学学生小宇(化名)是一名留守儿童,平时性格内向自卑,成绩中等,不善交流。该校心理健康老师主动当起了她的“家长”,与其一对一交流,同时安排几位性格活泼开朗的同学关心、帮助她。小宇开始变得爱笑,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学习成绩也快速提高。
这并不是个例,如此暖心的故事正在常宁大地遍地开花。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护航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近年来,常宁市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三全四有”特点。
何为“三全”?
全面部署抓覆盖——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室工作的意见》《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以微视频、心理漫画、校园心理剧、心理拓展活动等载体多形式开展宣传。
全员培训抓素质——
以5月“心理健康月”为契机,对全市各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全方位推进抓落实——
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安排教师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定期与留守儿童一对一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
何为四有?
有班子——
成立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领衔,各部门协同参与,定期研究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人员——
全市共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241名,心理健康专职教研员1名,并享受班主任津贴。
有阵地——
投入200万元,在市直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建立33个心理咨询室、组建39个“七彩光”留守儿童音乐合唱团;创建心理健康省级特色校1所,衡阳市级2所。
有保障——
每年财政按每生10元的标准,设立心理健康工作专项经费150万元;采取“建、管、用”双向发力,发放奖补资金130余万元。
一个个超前的战略、一项项有力的举措、一组组有“温度”的数据,使常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步入不断实践推进、社会参与促进的良性通道,学生更加健康阳光了,家长更安心了,社会更安稳了。
从抓实“三全”到落实“四有”,常宁市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织密织牢‘心理健康网’,让每一所学校都是心灵港湾”,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添足了内生动力。
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常宁,用行动践行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庄严承诺,也用行动践行着“人民教育为人民”的初心。
果坠枝头香自远,乘风破浪正远航。
常宁,一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名城正在崛起,值得更多期待。
【调研启示】
常宁,何以能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初心所指,教育必达。
基础教育无论是“均衡”还是“提质”,要想“两手都要硬”必须有财力的支撑。常宁市委、市政府对于教育看得很重、抓得很紧,用一笔笔“真金白银”托起沉甸甸的“教育分量”。这,是常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基础教育覆盖人群最广泛、与群众切身利益联系最紧密,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常宁教育系统,奋斗成为主旋律,务实成为关键词,创新成为常态,形成了“五项管理”“构建教师高质量培养体系”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验做法,创造出“全市示范”“全省前茅”等一个个惊喜,造就了吕如成、尹敏芸、雷顺等大批优秀校长、优秀老师。这,是常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阶梯。
正本清源,回归本质。
基础教育是个体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常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着眼学生“一生的成长目标”,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于“教育教学条件”“双减”“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处落好子,用事关未来的计划办最代表未来的基础教育,让教育效能助力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这,是常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彭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