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德荣
通讯员 许娜 夏文辉
12月5日晚,刚从北京汇报完科研项目进展返回到南华大学的丁德馨,一头扎进实验室,与学生攻关一组实验数据。
丁德馨今年65岁,是我国铀矿采冶学科的开拓者。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耕耘在铀矿采冶教学科研前沿阵地,被誉为我国核工业“粮食”安全的护卫者、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近日,丁德馨获得湖南省“新时代新雷锋”荣誉称号。
建成完整的铀矿采冶人才培养体系——
铀矿采冶之路越走越宽阔
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核工业的“粮食”是天然铀。
1986年,丁德馨从长沙矿山研究院来到衡阳工学院(南华大学前身之一),毅然选择铀矿采冶这片“荒地”,重建铀矿采冶专业。
一度有人怀疑铀矿采冶专业的前景。丁德馨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核工业规模逐渐缩小,高校的核类专业纷纷转向或停止招生,核类人才培养陷入低迷期。”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丁徳馨坚定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就算这个专业不办了,任何时候铀都不能缺,铀矿采冶的人才都不能少。”
1990年,丁德馨远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世界先进的采铀技术。两年后,他拒绝高额奖学金与先进团队的挽留,毅然回国。
学成归来的他,通过深入研究,决心打破国内常规铀矿采冶工艺能量消耗大、环境影响严重的僵局。
但他觉得这还不够。要保障核工业“粮食”的安全,关键是要培养人才,保障铀矿采冶行业后继有人。
从此,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编撰、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硕士学位授权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申请……丁徳馨都参照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逐项展开。
经过25年艰辛努力,2010年,丁徳馨领衔建成我国唯一完整的铀矿采冶人才培养体系,铀矿采冶之路越走越宽阔。
打造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
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及国家发明专利等60余项
在长期的科研中,丁德馨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
我国铀矿储量大、品位低,且多为中小型矿床。如何实现低品位铀矿床的高效绿色开发,是确保核工业“粮食”安全的关键。
围绕这一重大问题,丁德馨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储量占比最大的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对连续微波、脉冲微波的响应特性,研制新的供电模式及脉冲磁控管驱动电源,研发“连续微波强制解离—堆浸新工艺”和“脉冲微波强制解离—常规搅拌浸出新工艺”。
此外,为修复被放射性污染的环境,丁徳馨率先提出放射性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并组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团队,攻克关键技术。2013年,丁德馨主持研发第二代微波强制解离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作用于难浸铀矿物,还可以作用于其他金属矿物。此外,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高效喷淋系统”“大通量离子交换技术”已经在行业普及使用。
2016年,为响应国家“瞄准世界一流,勇于创新超越”的科创战略,丁徳馨提出:瞄准世界一流,提出新的问题;采用新的思路,解决新的问题。
“每次课题组的组会上,我们都惊叹丁老师对于研究前沿的关注和了解。”丁德馨课题组的博士张辉介绍,在每周的组会上,丁老师都会分享他收集到的相关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他主讲的研究生课程也是如此,并采用汉英双语教学,让学生了解前沿动态。
凭借日积月累和创新进取,丁徳馨和他的团队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核能开发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湖南省技术发明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发明专利等60余项。
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
我国铀矿采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三分之一是他的学生
教室走廊里,一个身体向右倾斜的人,正步履蹒跚地赶往教室,他左手下垂,右手上下摆动;课堂上,他一站就是半天;矿场里,他不顾术后虚弱,吃力走下300米斜井,脸色苍白却摆手说没事……丁德馨的种种身影,让学生难忘。
丁徳馨说,这辈子最怕的不是病痛令自己站不起来,而是不能再做科研、再带学生。
1977年,刚考上大学的丁德馨因腰伤患上强直性脊柱炎,被医生告知10年后可能会瘫痪。
丁徳馨在坚持治疗锻炼的同时,经常带病下矿井、搞勘查、上讲台、做实验,他说:“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更多的价值。”
2008年,丁德馨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全身僵直疼痛,脊柱不断下弯,不得不做双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持续8个小时,取出2块10厘米长的股骨,虽安置了2个镇痛泵,但他依旧痛得大汗淋漓,却一声未吭。术后3天,丁徳馨便在病床边摆条小矮凳,修改论文和研究报告。
2015年,他的博士生论文答辩期间,丁德馨突发脑中风。上午9时已经浑身冒汗明显不适,但他硬挺了11个小时完成每一位博士论文的最后修改,直到身体不能动弹。结果,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后面半年的康复对丁徳馨来说,无疑是最难熬的,严重的病情迫使他暂时离开了深爱的岗位。
“持续站上讲台才是我最好的锻炼,持续出科研新思路和新成果才是我最有效的康复。”丁德馨笑道。在后来与病魔几经殊死的搏斗中,他凭借超常毅力,再次回到心心念念的讲台和科研岗位。
“1公斤铀-235完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0吨优质煤。为了我国核工业‘粮食’的安全,我愿像铀一样燃烧自己,释放能量,造福社会!”丁德馨坚定地告诉记者。
在丁德馨的影响下,一大批南华学子投身铀矿采冶事业,南华大学也因此为我国铀矿采冶行业和核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据统计,我国铀矿采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中,有三分之一毕业于南华大学,都是丁德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