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7月10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的大闸蟹何以“行天下”
——大通湖区发展“水草+大闸蟹”生态综合养殖见闻

  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闸蟹养殖基地,蟹农正在捕蟹。徐钢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玉菡

  核心提示                        

  大通湖大闸蟹黄满膏腴、肉质劲道,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跻身“中国十大名蟹”,出口新加坡、菲律宾、阿联酋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2018年,益阳市围绕“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推进大通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大闸蟹养殖产业一度停滞。大通湖区将沿湖1000米范围内6000余亩精养鱼塘转型,引湖水进来,模拟大通湖水环境;与高校合作,闯过“蟹苗关”与“水草关”,大力发展“水草+大闸蟹”生态综合养殖,2022年养殖面积达1.6万亩,总产值5.8亿元。

  一线见闻                        

  “三分靠养,七分靠管”

  小暑一过,大通湖区开启“蒸笼模式”。

  “高温到来前,我们就将螃蟹从种植低温草的池塘,转移到种植高温草的池塘。”7月8日傍晚,大通湖区晓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学斌带领记者泛舟基地蟹塘。

  “什么是低温草?什么是高温草?”记者一脸疑惑。

  “低温草主要是伊乐草,可在低温季节为大闸蟹遮阴;高温草主要有轮叶黑藻、四季青苦草,耐高温,可在高温季节为大闸蟹遮阴。”何学斌解释。

  “这些草还能有效吸收大闸蟹排泄物中的氮磷,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近两年,蟹塘水质常年保持在Ⅳ类以上。”大通湖大闸蟹协会秘书长周长明说。他从业多年,对大通湖大闸蟹“门儿清”。

  “蟹好不好,关键靠什么?”记者问。

  “三分靠养,七分靠管。”周长明说罢,立即向记者推介何学斌家的蟹。“别人每亩产出90公斤,每公斤卖110元;他家每亩产出105公斤,每公斤卖130元。说是第一不为过。”

  何学斌也不藏着掖着,将秘诀倾囊相授:养蟹要“富养”,即舍得投入。别人每亩成本五六千元,他家每亩七八千元,给螃蟹投放的都是由豆粕、玉米、鱼粉、虾粉、冻鱼、黑水虻混合而成的天然饵料,以及螺蛳等动物性饵料;管理要精细,水草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会破坏水体。他就天天巡查,及时处理,还用无公害的藻、菌调理水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何学斌首次卖蟹,40亩出售4000公斤,水草也收益1.7万元。今年,尝到甜头的他将基地面积扩大到108亩,还引进育苗技术。

  闯过“蟹苗关”与“水草关”

  “‘水草+大闸蟹’,可不是简简单单两者相加,里面门道可多了。”为让记者进一步了解近几年大通湖大闸蟹的发展历程,周长明带记者到千山红镇大西港村,见到了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姣军。

  熊姣军之前在沿海城市工作,后来返乡创业,建立湖南首个稻蟹特色产业园。2019年,她走出了大通湖大闸蟹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引进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开展“水草+大闸蟹”生态综合养殖研究。

  熊姣军介绍,“水草+大闸蟹”生态综合养殖的第一道难关是蟹苗关。大通湖大闸蟹蟹苗以前从上海崇明岛购进,运输成本高,机械伤亡大,死亡率高达50%。在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帮助下,大通湖实现蟹苗本地化繁育,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

  “科研团队还会将亲本蟹选送到江苏交配繁殖,培育真正适应地方、展现特色的大通湖1号蟹苗。”熊姣军说。

  “第二道难关是什么呢?”记者问。

  “水草关。”熊姣军说,并非所有水草都适合养殖大通湖大闸蟹,用低温草伊乐草搭配以高温草轮叶黑藻、四季青苦草的养殖方法,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多次试验的成果。“这种养殖方式,可以保障大闸蟹安全度过高温季节。”

  熊姣军还向记者展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证书,“这份证书,在大闸蟹产业,是全省独一份。”

  大通湖蟹有望一半出口

  “大闸蟹前半生要脱13次壳,后半生要脱5次壳。7月底脱完后半生第三次壳后,就是俗称的‘六月黄’,即‘童子蟹’。”在食安天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唐敏介绍,“六月黄”一般为公蟹,以壳薄肉嫩黄多著称。再过不久,“六月黄”就将出口国外。去年,该公司以每公斤300元的价格将“六月黄”出口到菲律宾。

  “大通湖大闸蟹出口的历史很辉煌。2008年海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出口3只螃蟹,就有1只来自大通湖。”益阳市大通湖大闸蟹协会会长唐敏,颇有几分自豪。

  唐敏介绍,大通湖因工业少、土壤呈弱碱性、自然修复能力强,是养殖大闸蟹的宝地。现在改人放天养为池塘生态养殖,在政府的引导下实施低密度养殖,出产的大闸蟹咸鲜味十足,品质上乘。

  “大通湖大闸蟹在澳门、台湾市场以及新加坡、菲律宾、越南、阿联酋等地走俏,今年更有望再度挺进香港市场。”唐敏向记者透露。

  在唐敏看来,大通湖大闸蟹的出口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湖南人因母蟹蟹黄多喜欢吃母蟹,外国人则喜欢低胆固醇的公蟹,这就解决了原来生产与销售不平衡的问题。”唐敏解释,“随着大通湖大闸蟹名气不断提升,出口通道不断拓展,一半的蟹有望出口。”

  记者手记                        

  努力让外地养蟹模式“服”水土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大通湖大闸蟹走“水草+大闸蟹”生态综合养殖之路,最初学的是江苏模式。但是水草不耐高温,到了夏季,水草和大闸蟹死了一大片;蟹苗从外地直接运来,存活率低。江苏模式水土不服,怎么办?

  世上没有照搬照抄的经验模式。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大通湖区找到症结所在,闯过“蟹苗关”“水草关”,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生态综合养殖才得以全面铺开。

  每到丰收季,大通湖大闸蟹企业都会以月薪3万元、甚至10万元的重金聘请专业挑蟹师,筛选大闸蟹。专业挑蟹师可单从外观,就甄别出哪些公蟹膏为红、黄、白色,或者无蟹膏,以此分为顶级、精品、普通、次品,依次供应出口或作高档礼品、盒马鲜生、五星级酒店佳肴等,或端上普通家庭餐桌。这种精细的市场定位,是行业转型的一种倒逼,也让大通湖大闸蟹“走”得更稳、更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