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柳英
周末,到江永县源口瑶族乡清溪瑶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参观的人不少。接待了几波客人后,76岁的馆长田万载仍然兴致勃勃。
“你们猜猜这个是做什么用的?”田万载拿起一块带凹槽的木板,向客人卖了个关子。有人说是搓衣板,有人说是刮茶叶的,等大家的好奇到达顶点,田万载才揭开谜底:“这是以前瑶民放铜钱的工具,一个凹槽正好能放下一吊钱,便于计算。”
像这样稀奇的瑶民生产生活用具,该博物馆共陈列2460件,还收藏了各类文史契约、书画、信件等约3万件,为有关部门和各大高校研究瑶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原始史料。
收藏瑶族旧物,10年积成一座博物馆
田万载身上总是揣着8把钥匙,走起路来叮叮当当。8把钥匙,对应着清溪瑶族历史文化博物馆8个陈列室。 “学生来了我讲家风、讲本地瑶族英雄的故事,企业家来了我讲职业道德,瑶民来了我讲四大民瑶的历史……不同的人来,开不同的门。”作为该馆唯一的讲解员,田万载在讲解时经常沿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直至把参观者的探索欲充分调动起来。
田万载曾在瑶乡执教39年,2008年退休后,他受村委邀请,给村民讲讲村史。由于没有族谱,无法了解村史,田万载便开始向村民征集史料。2000年,村民田万德拿来4本旧书,其中夹杂了一本《瑶族村官花名册》,里面详细记录了从明朝嘉靖时期到1950年,当地364任村官做过的好事,田万载如获至宝。“清溪村是千年古村,有不少文化宝贝,可惜无人识、无人传承!”从此,田万载迷上了旧物收藏。
10年间,田万载收集了8400余件老物件,有的是村民免费赠予,有的则是瞒着妻子用退休金收购的。“最贵的一件花了2400元,所有老物件加起来花了30多万元。”田万载笑着说,由于老物件太多,搞卫生成了一大麻烦,妻子周妙联多次发火,扬言要把他和那堆“破铜烂铁”一起丢出去。
“他有一次出去散步,回来时竟用摩托车运回一箱破书和旧衣服,我看都被雨水泡烂了,就扔了出去,结果他又捡回来。”周妙联被气笑了。2017年8月,清溪瑶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参观者纷至沓来,周妙联意识到,老伴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现在,有了妻子的支持,田万载更加积极收藏老物件。他说,只要有研究价值,再贵都要买回来。村民不愿卖,他就借来拍照。小小的山村博物馆,一到周末便有两三拨客人登门,他们既惊叹于这里的藏品之多,也为田万载不计金钱传承瑶文化的故事动容。
深挖文化富矿,小山村成为高校研学基地
“县文化馆、统战部、史志办各借了一套,我这只剩一套了。”田万载从房间拿出一本装订简朴的《清溪村志》。这是他花了6年,从上万份文字资料里整理出来的。
田万载介绍,清溪、古调、扶灵、勾蓝等江永四大民瑶,明朝初年被朝廷招安后,走出深山老林,告别刀耕火种,接受汉儒文化,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灿烂的瑶族文明,值得挖掘。
2015年,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刘秀丽到江永县调研瑶族文化,当地人推荐她到清溪村找田万载。“这个女崽很刻苦,为了研究经常骑自行车在4个村转,每天车头上挂一袋泡面,饿了凑合吃。”田万载看了十分感动,将刘秀丽安排在自己家住,为她讲解自己收集的历史资料,帮助她完成论文。
博物馆对外开放后,刘秀丽推荐中山大学4人博士团来调研,田万载再次热情接待。“他们带了2台扫描仪,一周才把资料扫描完,回去后碰到看不懂的,就在微信上问我。”田万载与中山大学就此结下不解之缘,此后每年都有该校师生登门拜访,最多的一次来了50余人。田万载还受邀到中山大学与学生座谈。
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也慕名而来,在这里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
“外地人都那么卖力研究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研究?”近年来,田万载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瑶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中,他自封 “护塔人”,推动了清溪村文峰塔和其他明清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收录瑶族老人的口述历史,整理的瑶族歌谣、舞蹈、民俗等相关史料手稿,叠起来有1米多高;他还原了瑶族传统婚俗“坐花席”,并带领村民集体创作出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佳期诗》。
活化利用文物,让文明乡风浸润民心
“‘耕读乃立家之本,勤俭乃保家之基’,这是清溪瑶家风家教的核心,一定要传承下去。” 田万载在博物馆的“道德讲堂”,给村民讲家风故事。
为了不让文物束之高阁,他经常把自己收藏的古代儿童启蒙教科书带到清溪小学,为学生诵读家训佳句,让孩子们从小得到熏陶。15年来,他就隔代教育、优良家风家教、文明乡风等主题开展义务宣讲超1000场次。
但这还不够,田万载认为,文化遗产只有活化利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拥有持久生命力。“瑶族妇女的歌里有很多宣扬好家风、正能量的内容,很优美,是一种受欢迎的口头文学。”他组建清溪瑶传统文化演艺队,将公正廉洁、诚信友好、孝贤文化、艰苦奋斗等内容编排到歌曲中,还教村民表演长鼓舞、碟筷舞、渔鼓、小调、祁剧等,经常在湖南江永、江华,广西恭城、富川等瑶族聚集区演出。
田万载回忆,有两名村民闹矛盾,已经近十年没说过话,他将两人安排在一台戏,排练时必须时时沟通、配合,没过两天他们就和好如初了。
“现在村民和睦相处,村里文明之风盛行,这跟田老师等老同志的无私奉献分不开。”清溪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德介绍,该村日不关门夜不闭户,治安很好,重教兴学氛围浓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其中有100余人成为了人民教师。
2019年,田万载的博物馆被确定为江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农民讲理论、讲政策,要编成故事来讲,没趣味可不行。”田万载牵头成立草根宣讲团,以渔鼓、快板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受到瑶民欢迎。
前不久,田万载获评乐于助人的“中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