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文 刘瀚潞
湖湘五月,生机勃发。山的那一头,水的那一程,作家们由全国各地跋涉而来,相聚在初夏的湖南,开启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的旅程。
他们走进清溪村,感受“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聆听“人民艺术家”王蒙的“清溪一课”;走进安化,感受人民在乡村振兴中的智慧与力量;在岳麓书院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重温“实事求是”和“做人民的学生”;在马栏山,共话文学与现代传播形式融合发展……
1 一次致敬之旅,向着文学前辈和红色热土
5月22日,益阳清溪村清溪剧院,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活动,在期盼中缓缓开场。
作家们在此集结,正式开启一场旅程。这是一次对文学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文学力量的期盼。
致敬,向那些描写滚烫生活的文学前辈——
在周立波故居,讲述《山乡巨变》创作历程的展区,作家们的目光定格在周立波的一页页手稿,一样样用过的农具,一张张卷起裤腿劳动、怀抱孩子与老乡交谈的照片中。
1954年,周立波回到益阳,满腔热情地投入农业合作化运动。十年时间,他频繁回乡,其中两年就住在乡下。一身灰蓝布中山装,一双解放鞋,一口益阳土话,干各种农家活,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闲暇时就拿出一支铅笔写写画画,夜深人静时还在阁楼木地板上来回踱步、构思小说……
宏阔的时代背景,深厚的生活积累,生动的乡村画卷,亲切的俚语土话,对时代和人民的热情讴歌……周立波和他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成为作家们凝视的榜样。
昭通日报社总编辑吕翼回忆,在中学课本中,曾读到周立波的作品,后来在延安,也见到周立波住过的窑洞。而此次,在周立波生活创作过的地方,行走、学习、感受,更能体会作家那支火热的笔和笔下滚烫的《山乡巨变》。
由《山乡巨变》而来的新生活,令作家们惊叹。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精品民宿、清溪剧院,散布在塘边田边的作家书屋人气高涨,印象广场、连环画长廊、清溪荷塘、立波梨园等地游人如织。
“他让我们看到作家和文学的力量。”锦州市作协主席李铁说,益阳处处都洋溢着浓厚文学气息——那些有关文学的标语,备受欢迎的文学活动,还有作家书屋。
常德市作协副主席秦羽墨,是读周立波的作品长大的。他感叹,我真真切切地从一个作品,再走进作品的真实世界。“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作家一件作品对于一个地方的影响。”
那些扎根在生活里的笔,无论在什么时代,总是备受崇敬。
“王蒙先生,今天是您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第15946天!”
清溪剧院,作家王蒙在观众的瞩目和掌声下,走上舞台,领取由中国作协颁发的“入会纪念牌”。
台下,作家们、青年学子和当地群众情不自禁地为这位对生活保持热情的文坛不老松鼓掌祝贺。
致敬,向那方以人民为师的红色热土——
新的时代,文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阅读条件正在改变,读者正在流失,影视剧在瓜分文学的受众,互联网在分解读者的目光。
文学如何是好?人们向岁月深处寻找着答案。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1950年,毛泽东回到母校湖南第一师范,题写了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坐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毛泽东曾就读的八班教室里,作家们再次回顾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号召。作家们参观了第一师范大礼堂、八班教室、毛泽东早期诗词鉴赏展厅、八班寝室、文化墙报、“一代伟人从这里起步”主题陈列展厅等,感受历史的烟云,感念伟人的成长岁月。
广西作协副主席李约热慨叹:“要热情讴歌这个伟大时代发生的巨变,要记录好、书写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努力。”
文字如何才能更有温度、更有力量?《边疆文学》编辑段爱松认为,要深入到最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深入到最边远、最困难的现场,从人民那里学习真实的生活。
去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中国作协在湖南开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系列活动,全国100多位知名作家以此为文学的起点,重新出发。时隔近一年,作家们再次集结,跟着号角,向鲜活的生活奔赴。
2 一次学习之旅,做人民的学生,走进生活里
近现代以降,文学成为社会的炬火,承担着教化民众、启迪民智、推进社会改革的功能。可一盏昏暗的灯照不亮周围的环境,“做人民的学生”,成为广大文学工作者遵循的创作指南。也正是具有了人民意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才找到了“写什么、怎么写”问题的答案,逐渐摆脱了欧化与泥古的双重焦虑。
“做人民的学生,这是一个作家的必修课。”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王跃文说,“如果离开了人民,我们的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我们的文学也会失去读者。”
时代变了,文学“流派”变了,但创作的规律没变。如何做人民的学生?这次活动,向作家们展示着一条前人走过的路——
“我们这一代作家之所以写不出《创业史》《山乡巨变》《暴风骤雨》……是因为我们的写作太自信于上帝的视角、居高临下的视角,不是人民的视角、人的视角、炊烟下的视角、火塘边的视角,热炕上的视角。”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做人民的学生”的精神,让湖北省作协文学院原院长陈应松有感而发,“浅尝辄止的短平快乐,急功近利的所谓‘深扎’,其作品必然会导致概念化、扁平化、符号化和同质化,使现实主义越走越窄。”这也是他深入生活的体悟。退休后,陈应松选择住在神农架的原始森林边,夜间常能听见野兽的吼叫。这两年,他开了散文专栏《神农野杂》,表达他对生活、生态、生命的全面的思考。
“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无数活生生非常具体有思想的鲜活个体。人民就是人,作家常年研究人,但是如何在写出人性的基础上再写出人民性,把人民性和人性在作品中妥帖挂钩,这是我们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需要研究的课题。”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石一枫说。
5月22日,“人民艺术家”王蒙的“清溪一课”在清溪剧院开讲。扎根新疆16年,他与各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会了维吾尔语,学会了骑马放牧、钉马掌、抡坎土曼……在生活的锻炼中,他不改其乐,不失其志,依然保留着作家的敏感,写出了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等一系列表现新疆生活生产风貌的作品。70年的创作路,89年的人生路,王蒙回顾起来,依然条分缕析、举重若轻:“就是生活的底子越踏实越好。”“现在写起来,我还是跟年轻时一样。”
“转场”到安化的“茶乡花海”,漫山的马鞭草营造的紫色幻梦中,王蒙戴上红领巾,在花丛中微笑。后辈作家们忍不住以王蒙19岁的作品《青春万岁》呼唤他——“青春万岁!”
文学不老,青春万岁。“听了王蒙先生的课,看到他现在的状态。他身上的定力,他清醒、清澈、清晰的人生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说,“他是真正的‘活在当下’,而不是享乐主义的‘活在当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有理想、有生活,他的内心始终是宁静的,不迷失自己的方向。另外,他的人生实践也教育着我们,人要关照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与时代整体的关系,一定要找到自己能够书写的、具体的人民。他和周立波先生一样,在保留独立自我的情况下,能勇敢地投入时代的江河。”
如何做人民的学生?在时代与传统交映的画卷中,有一条潜藏的路——
从益阳的周立波故居、作家书屋、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中国黑茶博物馆、安化黑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馆、“茶乡花海”,再到长沙的岳麓书院、橘子洲、第一师范、长沙夜市……从乡村到城市,一路行来,处处演绎着动人的风光。
亲眼见到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变样,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感到“开眼界”:“过去传统的农耕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代科技手段、智能种地,使我们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乡巨变’首先就变在‘智慧’上。”
近年来关注乡村题材的江西省文联原副主席温燕霞谈到,写作者要把目光投注到当下最热点的事件上面,去捕捉最为火热的生活实践。“那些火热的生活所迸发出的激情,是能够深深地感染人的,是能够挖掘出有温度、有亮点的人物和故事的。”她介绍说,最近自己在创作反映乡村振兴的小说《凤凰飞》。“作家作为生活的记录者和观察者,在记录和观察的同时,其实也就成为一个参与者,我会对乡村振兴更加关注。”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历经千年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象征,近代湖湘伟人的摇篮。槐荫遍地,榴花明媚,踏入这方不大的庭院,作家们不自觉地收束了脚步。
讲堂下,他们久久仰视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的匾额。这块不大的匾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孕育了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
湖湘文化学者郑佳明、朱汉民与作家们一同“岳麓畅谈”,重温实事求是思想,介绍湖湘文化的源流。“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写就。中国从救亡图存到富民强国的转型路上,以实事求是为指引,正确处理了理论与实践、体与用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既是深厚的中华传统思想的根源,在当下社会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朱汉民说。
这启发着作家们的思考:“如何学习、继承传统,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书写地域文化、讲好地域故事?”
“我们除了写出时代之‘变’,还要写出‘常’。那就是传统的基因。岳麓书院历经了七毁七建,我们要看到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的人民中那种不断生长的力量。”罗伟章说。
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碧波浩渺。在青年毛泽东的雕塑下,作家们重温“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绝唱,与历史对话、与时代交流,感受湖湘文化中澎湃着的红色血脉。夜色中的长沙,看流光溢彩,人潮涌动。在火宫殿热闹的人流里走了一圈,河北作协副主席杨勇感叹,文学,正是要融入这多彩的人间烟火。
3 一趟服务之旅,赋能社会发展,照亮更多心灵
水面清圆,山野滴翠。路,在清溪村内蜿蜒延伸,串联起荷塘、田舍,串联起清溪剧院、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以及21座以当代著名作家命名的作家书屋。
走在乡间清新的风里,有书香盈袖。这是《山乡巨变》的创作地,也是周立波的返乡居。他的创作故事、他的文学作品,还在被村民们津津乐道。在乡村振兴中,清溪村再次发生巨变,形成了以周立波的故居为载体,以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和中国农村巨变为主题,以农业合作化和传统农业为背景的文化旅游+农业发展格局,再现了新时代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伟大历程,并赢得了“山乡巨变第一村”的美誉。
火热的创作实践与火热的生活实践交织。是文学,让清溪村走出了乡村振兴“进阶”之路。2022年,这座小村庄被中国作协授予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并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艺术家来开展文学讲座、网络访谈、签名售书、采风创作等系列活动。此外,刚刚揭牌落成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可珍藏展存签名版图书50万册,成为集中保存展示中国当代文学成就和新时代文学成果的文学殿堂。
持续不断的文学活动,让文学“朝圣者”络绎不绝,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骄傲地介绍:“2022年,清溪村接待游客达到百万人次。村里大大小小的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土菜馆30余家,带动就业超过500人;21家书屋相继建成,村民能从房子出租中获得可观收益,还能从书籍售卖中获得利润分成。书屋的管理员中,大部分是本村人,有的是屋主本人在参与运营,现在他们成为文学之乡最朴素的基层代言人。”
文学助力乡村振兴,更激发了村民们的文学参与热情,提高了村民们的文化素质。今年60岁的村民邓春生,爱上了读书、写诗、做文章,他撰写的《逛清溪》小剧本登上了清溪村的春晚。他还把村约编成快板,和村民们一起表演。
“开门闻花香、关门闻书香。”村民卜雪斌说起话来,颇有幽默气质:“一不小心,我们的家里竟然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江非不禁感慨:“文学创作不仅要去面对时代和生活,更要预设一种美好的生活,这种生活在清溪村已经实现了。”
文学,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照亮更多心灵。走进益阳,作家们开展文学志愿服务,让文学普惠大众,提供精神滋养。
5月23日,以“青春与文学”为主题的“文学名家进校园”活动在湖南城市学院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柳建伟、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沈念以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文学感悟,与青年学子们分享新时代文学的价值与魅力,探讨青春与文学的关系。
面对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徐贵祥寄语:“文学不仅在台上也在台下,就潜伏在你们中间。只要文学还在,青春永不退场。”
面对大学生“如何寻找写作的灵感、确定写作的主题”的提问,柳建伟以自己的创作成长经历为例,循循善诱:“首先得把兴趣牢固地固定下来。接着就要有决心、有计划地进行准备。”他说,生活分为三种:亲历的生活、目历的生活和心历的生活。文学创作,是记录生活、记录时代。
“现在有太多媒介分割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但纸质阅读、经典阅读能够帮助我们从自身经历出发寻找文学源头。”沈念建议同学们做到“动静结合”,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多静心阅读。
“梦想是各种各样的,希望你们无论是什么样的梦想,都闪烁着文学的光芒。”叶梅说。
与此同时,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系列活动举办。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湖南省作协主席汤素兰,中国作协第八、第九届全委会委员王松,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铁流分赴益阳赫山区、桃江县、高新区、资阳区,为中小学生、文学爱好者分享创作经验,讲述文学的魅力。
“让文学温暖心灵——关仁山。”在给孩子们递来的记录本扉页,关仁山沉吟片刻,郑重写下寄语。“相信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文学,因为周立波先生而走进这里、喜欢这里。”他说。
王松结合个人经历向听众阐释了生活实践和写作的关系,分享自己在乡村振兴中开展文学创作的感悟与体会。“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我们不能丢弃真正的传统,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振兴。”
“我也经常会像小孩子一样胡思乱想。”汤素兰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是孩子们心中的“笨狼妈妈”。她轻松地聊起了自己儿时的趣事:“我小时候特别害怕考试,每当考试的时候,我就幻想各种可能的事情发生。比如,看见老师抱着试卷从教研室走过来,我就会想,来个龙卷风就好了,把试卷刮走。”现场欢笑不断。
铁流讲述了作品《烈火芳菲》《靠山》中一连串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生动阐释了文学作品的创造历程。“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文学创作就像爬一座山一样,不畏艰苦,一步一步地写下去。”
益阳市10所中小学接受“育才图书室”工程图书捐赠、中国小说学会党支部与清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文学之乡”创建发展交流会、全国知名网络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开展“新山乡巨变——网络作家益阳行”活动……
一路走来,一路学习,一路播种。湖湘丰沃的热土开拓着作家们的文学视野,启发着他们领悟“做人民的学生”的生动内涵,立志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故事。清溪、益阳乃至湖南,也正在源源不断地汲取文学力量,促使文学不断“返场”,进入大众视野,培育美好心灵,烛照土地与生活,连通心灵和辽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