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琳 刘沛林
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功能于一体,是红色旅游的基础与载体,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湖南被誉为“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现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8处,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53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7处,可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等级较高。但目前湖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开发形式较为简单、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等问题。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巨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化业已渗透众多文化领域,旅游业也逐渐走向数字化转型阶段。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的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相对于传统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理论、方法,数字化保护具有时效性强、整体性强、信息存取方便、功能性丰富和应用性多元等显著优势。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红色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加强采集与保存
建立红色旅游资源库
赋予红色旅游资源永不腐损的“数字真身”,用户能够观赏到红色遗址的“数字孪生体”,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人景交互”,获得与实地参观媲美的沉浸式体验,保存红色旅游资源的“活性”。对于红色遗址、纪念物等物质形态旅游资源,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综合获取历史建筑全方位、高精度信息,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影像数据的采集。建立红色历史建筑数据库,建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存储至云端及存储设备。对于精神形态红色旅游资源,可采取口述史方法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动态、立体的文本收集与记录,分类整理,挖掘隐藏在其后的红色文化精神,采集红色文献、图片、影像,结合史料对红色故事与红色人物进行艺术性创作加工,并上传红色旅游资源云端及硬盘数据库。建立红色旅游资源库能够更好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长效保存与共享使用。
推动展示与传播
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全媒体化
不断拓展公众与红色遗址遗迹及红色文物接触的渠道和空间,在普及中了解其背后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教育意义,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活力”。首先,围绕红色旧址、红色建筑物及其历史环境要素,构建虚拟红色建筑群落及整体环境,使用VR、AR等技术提供空间和功能导览,全方位地展示建筑结构及细节;其次,打造以新媒体平台或实地展示平台为载体的数字化红色旅游产品,对红色革命纪念馆、陈设馆内的红色器物,整合其历史背景,进行线上展示及讲解;第三,利用红色文化网站、社交平台、线上博物馆、数字资源库等进行分享、推送,促进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最后,捕捉互联网用户的体验习惯与需求,从历史、文化、旅游多角度切入,创新红色经典故事的现代表述与呈现手段,融通全媒体渠道,依靠媒介矩阵推进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
注重修复与传承
促进红色旅游资源有效保护
红色旅游资源的数字化修复与传承,能够更好地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对于物质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而言,可以根据历史资料对其已经消失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数字化重现,对其部分损毁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数字化修复,对保存完整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数字孪生,通过红色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云中心平台以及数字传输技术,实现红色遗址、遗迹的虚拟展示和线上旅游体验。对于精神形态红色旅游资源,可以对其文字、声音、图像资料进行数字化修复,比如对黑白胶片电影《雷锋》的数字化修复,就可采用数字化影像记录、数字化影像还原、数字化着色处理、数字化声音处理、数字化音像合成,达到修复后的高清呈现效果,实现精神形态红色旅游资源的可视化传承,解读、恢复和再现红色精神、红色事件场景及过程。可以让观众通过了解雷锋故事和雷锋精神,加强对雷锋家乡红色旅游地的向往和认同。唤醒红色记忆,加深旅游体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让红色文化能够走进普通大众生活,塑造民众与红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和情感,使红色文化的遗址与文物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将自身情感更好地代入,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具有丰富的体验性、教育性、科技性,其数字产品丰富了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的形式,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未来,面向元宇宙带来的场景变革,红色旅游资源除了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展示与传播、保护与传承之外,还需要继续加强与科技、教育、游戏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更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分别系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