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周刊·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5月1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用活民族文化资源 助推大湘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唐建明 欧阳炯梁

  湖南大湘西地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张家界、湘西州、怀化等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世瞩目。《湖南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依托武陵源、永顺老司城遗址、凤凰古城等地资源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提升“锦绣潇湘·神韵湘西”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为了用好用活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源、助推当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和奖励力度,积极探索“融合化”“协同化”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当前仍存在一些不足:民族文化资源整合不够,缺乏联动;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够;产品开发缺乏特色,品牌效应不明显;地方政府在主导开发、营销宣传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缺乏主动意识,手段不多,措施不够精准。破解上述问题,推动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营收效益,必须进一步在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下功夫。

  科学设计规划,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挥利益相关方主体作用。根据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源分布情况,从北至南按照方便旅客游览欣赏的原则,科学设计规划民族文化旅游圈:北部以张家界为中心,整合武陵源、天门山、贺龙故居等景区打造土家族白族文化旅游圈;中部以吉首为中心,整合凤凰、德夯、里耶、老司城等景区打造苗族文化旅游圈;南部以怀化为中心,整合洪江古商城、芷江受降纪念坊、皇都文化村等景点打造侗族文化旅游圈。发挥旅游圈利益相关方主体作用,关键在于发挥地方政府在主导开发、组织管理、利益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民族景和民族情,依托“民俗、生态、红色”三大资源,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特色项目;发挥少数民族作为民族文化资源所有者在传承、创造、弘扬、表演等方面作用;发挥开发商和游客在保护性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的作用。各旅游圈依托不同民族服饰、曲艺、土特产品、风俗习惯及特色建筑、重要节日、特色餐饮、手工艺品等实行差异化发展。

  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把握民族文化特色,大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挖掘大湘西北部的土家族和白族、中部的苗族、南部的侗族和瑶族的民族文化资源。比如土家族的织锦、吊脚楼、歌曲打溜子、咚咚喹、摆手舞、毛古斯等,白族的“三道茶”、仗鼓舞、游神等,苗族的民歌、鼓舞、苗绣、苗药、传统戏剧、民间文学等,侗族的风雨桥、鼓楼、大歌、斗牛等,瑶族的康养业、服饰和民俗舞蹈等,并用以助推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掌握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稀缺程度及其转化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比如北部张家界有国家级、省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18项,资源核心村寨为九溪村;中部吉首民族文化资源种类多,资源核心村寨有板栗村、金龙村等6个,里耶古城文物资源丰富;怀化南部和邵阳南部民族文化村寨密集,但神话传说稀缺。各地应根据这些资源特色,以特色村寨为依托,精确开发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文化、民俗演艺娱乐、村寨度假休闲、民族手工艺品等项目,大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比如北部张家界可把土家族的“赶年”活动做强做大,中部吉首可把德夯的民族体育文化、里耶古城的文物解读文化做成国内外知名品牌,怀化和邵阳应打响擦亮“南方长城”“瑶族盘王节”文化旅游品牌。

  加大政策扶持、合理开发、整体营销,推动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效益。应加大对大湘西地区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园建设开发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强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查、抢救、挖掘、整理。以合理方式开发利用大湘西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比如北部张家界民族村寨之间交通不便,适合选择“精华荟萃式”开发,将多个村寨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进行展示;中部民族村寨数量多且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兼具,宜选择“浓缩改进型”模式,向游客展示改进后的民俗文化精华;怀化、邵阳南部民族村寨集中,适宜选择“原生自然式”开发,向游客展示村民自然生产生活形态。在此基础上,应紧扣大湘西“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制订详细方案、整合宣传资源、善用新媒体手段,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促、客户共有”原则,聚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