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3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刘维帅)稻田除草剂因为效能低往往用量过大,不仅用药成本高还对稻田危害大。记者今天从省农科院获悉,柏连阳院士团队在除草剂提效减量新方法方面取得进展,相应成果近日在国际纳米毒理学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IF=9.473)上发表。
丙草胺是一种水稻田专用除草剂,但水稻发芽期对其也敏感,为保证用药安全,人们通常在丙草胺内加入安全剂使用。安全剂就像“疫苗”,能够帮助水稻激活体内解毒通路,不受除草剂影响。可是,丙草胺和安全剂混合使用时,无法干预水稻吸收的顺序,如果水稻已“中毒”再打“疫苗”,效果不佳,且目前除草剂制剂品种仍以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传统剂型为主,存在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环境风险、分散性差等局限性,有效利用率普遍偏低。
柏连阳院士团队成员邓希乐副研究员介绍,为提高除草剂对靶标杂草的沉积效率,减少其向水稻的迁移和环境污染,他们借助纳米技术等现代前沿科技手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们找到了一个特殊材料作为载体,采用先封装再自组装的策略先后负载安全剂AD—67与丙草胺,使微米级粒径的丙草胺包裹在材料里面,而同样粒径大小的安全剂则吸附在表面,这样就能先给水稻打上‘疫苗’了,同时使得除草剂与安全剂在实际使用的时候粒径变小,利于杂草和作物吸收。”邓希乐解释,他们构建了基于水稻田微酸性环境下的除草剂—安全剂的pH值智能双控制释放体系,位于载体表面的安全剂AD—67可快速释放,以激活水稻体内解毒通路,高效保护水稻幼苗免遭丙草胺伤害;丙草胺则可基于pH值缓释体系缓慢释放,以提高除草药效与持效期。
邓希乐透露,在温室实验中,制备的双控制释放体系较丙草胺商品化乳油制剂,能够提高30%以上的除草效果。该体系不仅能够让除草剂提效减量,同时还能显著降低丙草胺对土壤模式生物和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