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娴
通讯员 陶韬
工业经济是“压舱石”。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交出怎样的“成绩单”?14个市州比拼赶超,摸索出了哪些好做法?2月17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揭晓答案。
亮点:先进制造业集群走在全国前列
在极不平凡的2022年,湖南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增速高于全国1倍,居全国第6位、经济十强省第1位。
如何筑牢“压舱石”?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湖南牢牢把握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
去年,我省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13家、净增1577家,总量突破2万家。全省百亿企业达到50家,湖南钢铁、三一集团分别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福布斯全球500强。
一条条产业链上,大企业、“链主”企业领航,以大带小;以39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代表,一大批优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力支撑。
“老三样”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去年,我省工程机械全球50强企业新增1家、达到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自主研制的动车组成功进入欧洲市场;飞机起降系统、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等装配国产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
“新三样”产业,来势看好。去年,先进计算产业进入国家重点布局,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增速居中部第一。新能源汽车年产量49.6万辆,比上年增长2.5倍。60万吨己内酰胺、100万吨乙烯等现代石化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去年,我省121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突破关键技术507项。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支持25家单位在3年内攻关突破22项制造业重大关键产品,中电科48所集成电路国产化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麓山实验室挂牌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超过1000家。全省规模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
补链强链,集群集聚。长沙市工程机械、株洲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湖南4个产业集群先后进入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仅次于江苏、广东,与浙江并列全国第三。这个成绩对于中部内陆省份湖南来说,十分难得。
做法:帮扶解难题,壮大新动能
湖南“南大门”郴州,去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4%,增速居全省首位。
沿着增长线,郴州实现“六个千亿”突破——有色金属规模重回千亿,数字经济总量首破千亿,锂电新能源产业项目签约金额超过1360亿元,郴州高新区、永兴经开区成功创建千亿园区,全市省级及以上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
“优等生”有哪些好做法?郴州市首创“企业服务专员和项目服务专员”制度,全市择优选派“两员”2925名,对全市3154家企业、1368个省市重点项目进行“一对一”服务。每个季度,全市公布十大“红旗项目”、十大“蜗牛项目”,激发“争先恐后”的斗志。以三一重能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为例,创造了10天洽谈签约、100天过渡厂房产品下线、179天竣工投产的“郴州速度”。
放眼全省,工业稳增长26条出台,负增长行业及时扭转下滑势头。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持续推进,全省4.7万名干部帮助18.4万户企业,解决问题7.3万个,相关做法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项目建设不仅看数量,更要比质量、比速度、比效益。我省实施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强力推进十大产业项目,33个百亿级项目快马加鞭,中联智能装备、邵虹基板玻璃等22个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岳阳市获评2022年度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去年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高达24.7%。己内酰胺搬迁改造和转型升级项目今年二季度将全面投产,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功纳储并动工,两个立省项目助推湖南打造现代石化万亿产业。
长沙市主动对标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制定出台先进计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工业互联网、新一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长沙一路“狂飙”:去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预计突破4500亿元,居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第15位;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上,跃升至第8位。我省数字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总量达1.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