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让明天更美好

第03版
让明天更美好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芙蓉国里绿意浓
——湖南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效益保障推进和服务绿色发展

  雾漫小东江。曹广文 摄

  岳阳市君山区,长江、洞庭湖两边湿地一派生机。徐典波 摄

  ◀蓝天白云下的捞刀河长沙市开福区段水清岸绿,环境优美。 田超 摄

  ▲岳阳云溪区白泥湖湿地。(资料图片)

  柏 润   李 果

  大湖之南,山河锦绣;芙蓉国里,绿意盎然。

  党的二十大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

  国之大者,责之重者。湖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主线,以“一湖一江四水”系统治理为重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效益保障,推进和服务绿色发展。”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群话语铿锵、催人奋进。

  如今,三湘瑰丽、四水奔流、洞庭浩渺,一幅江河安澜、青山巍巍、碧水盈盈的生态画卷,正在大湖之南徐徐展开。

  坚守“绿色底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8.6%,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四水干流断面连续三年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全年PM_2.5平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8个城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2年,我省生态环境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社会赞誉的“高分答卷”。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背后,是湖南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久久为功、处处为营。

  一直以来,湖南致力于以高水平生态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连续6年发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实施“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洞庭湖总磷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做好重点湖库蓝藻水华防控。

  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推进重点区域污染地块实施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

  加强固体废物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长沙、张家界“无废城市”建设,推进花垣“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动重点重金属落实排污许可制,加强矿涌水污染治理。

  岁末年初,走进洞庭湖深处,只见荻花摇曳,湖中雁鸭成群、鸥鹭翔集。“2022年大旱水少,西洞庭湖水质却比往年好。”在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看来,洞庭湖控磷攻坚战已然“初战告捷”。

  西洞庭是湖南水产品主产地,水产投肥投饵、养殖尾水直排等,造成当地水域严重总磷超标污染。对此,湖南将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列为常德地区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重点项目,对7个县市区8800多亩集中连片养殖池塘实施生产设施标准化改造和池塘尾水治理工程,筑起了一道控制和削减洞庭湖总磷的“防护墙”。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远不止于此。

  完成“2022年夏季攻势”3649项任务,列入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的1000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到位。

  新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42个,全省实现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新增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3个,创建总数位居全国第九。

  ……

  近年来,湖南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在绿色发展的浩瀚长卷上写下美丽答卷,一个生态高颜值、发展有朝气的新湖南正阔步走来。

  激发“绿色动能”走好生态治理长征路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走好走稳生态治理长征路,重在制度建设。湖南深谙此道。

  近年来,湖南坚持高位推动、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激发出绿色发展的澎湃动力,将三湘四水绿色资源丰富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的盛势。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湖南省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规定》《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湖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一系列制度、规定的出台和制定,为生态治理提供了遵循、厘清了权责。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十条措施,指导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以高水平保护、高效益保障,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建立正面清单制、探索“轻处罚”机制、推行非现场执法等一连串有益探索,保持了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2022年,全省办理生态环境案件3073件,处罚金额18115万元,移送公安280件。

  措施有力、落实得力,效果给力。得益于完善的生态治理制度护航,湖南生态保护、修复、提质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系统治理有条不紊。湖南以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为目标,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正加快实施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推进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点防治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生态保护多点开花。湖南加强对武陵山脉、南岭、洞庭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监管,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绿色廊道建设,开展国土绿化工程,实现山川河湖休养生息、万物精灵各得其乐。

  美颜增质稳扎稳打。开展美丽湖南建设地方实践,编制美丽湖南建设长期规划纲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打造更多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工厂、美丽园区等美丽单元。

  放眼三湘大地,绿韵为裳,映照着三湘儿女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懈追求;山水塑形,见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拓展“绿色空间”闯出转型发展新天地

  党的二十大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面对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湖南紧扣绿色发展主线,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强力支撑。

  永州市蓝山县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全县4万余人在外从事皮具行业,有着发展皮具箱包产业的天然优势。如何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守住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的底线?

  “三线一单”成了解题的“金钥匙”。即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将行政区域分为若干环境管控单元,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理、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四个维度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构建“空间落地、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蓝山县划定环境管控单元6个,以管控单元指导县皮具产业园区优化布局,深入分析小微园生态功能定位,对原来散落区块进行整合,科学规划布点,建设起总投资60亿元的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2021年,蓝山皮具箱包产业入列全省“十大产业集群”,蓝山皮具箱包小镇获评省级特色产业小镇。

  这只是湖南推进和服务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速淘汰旧的落后产业和产能,加快培育壮大新的绿色产业和产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具体来说,湖南持续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措施,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为让发展有环境空间和容量,湖南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抓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和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

  基于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湖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绿色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同时,扶持壮大环保产业,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新增长极;建立健全绿色价格机制,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和绿色电价等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打通“两山”转换路径。

  长江岸边,巴陵石化己内酰胺项目搬入绿色化工产业园的进度已逾87%,再也不走“化工围江”老路;四水之滨,重化工企业纷纷退出,20个工业新兴产业链持续增链、强链、延链;全省共创建国家绿色园区10家,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00家……在对“和谐共生”的探索中,湖南闯出了转型发展新天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正成为湖南发展新名片。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南将以更坚决的态度、更积极的行动、更有力的举措,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奋力书写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壮美篇章。

  以高水平保护、高效益保障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

  一、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纾困解难促发展”活动

  组织百名生态环境领域专家,从每年2月到5月,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对地方和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二、建立实施“对企开放接待日”制度

  每季度组织一次“对企开放接待日”活动,由厅办公室牵头收集汇总企业困难和问题,由厅领导组织相关处室现场办公,为企业答疑解惑。加大污染防治设施向公众开放力度,搭建企业互相学习借鉴平台,提升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三、推行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

  落实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对排污少、风险小、守法示范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推行免罚轻罚制度,对首次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改正且后果轻微的,依法从轻或免于处罚。

  四、持续推进环评领域“放管服”改革

  对“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投资项目,实行环评审批“清单制+责任制”。建立重大项目环评要素保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开展环评审批权限调整执行情况效果评估,动态调整全省环评审批权限。实行重点项目容缺办理,在建设单位申请材料、环评文件等主件齐备且符合法定要求,次要材料有缺陷的情形下,可按类别实行容缺受理、容缺办理、容缺审批。探索项目“打捆”环评审批。

  五、加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污染物总量指标保障

  加强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总量保障,省级财政回购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优先用于保障重点项目,不足部分积极在全省范围内调剂。指导市州和县市区科学合理制订减排计划,有步骤谋划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及时与本地区新上项目所需总量有效衔接,腾出主要污染物总量空间,强化环境容量支撑。

  六、加强经济实用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推广运用

  会同科技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实用技术评审,特别是针对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矿山矿涌水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废渣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优先选择一批经济实用的技术,通过官网、官微等渠道向社会公布。适时组织企业以现场会、交流会等形式,参观考察实用技术使用企业,降低企业治污成本,提升治污效益。

  七、积极扶持培育壮大环保产业

  加强环保上市后备企业指导帮扶,定期到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广阔、具有较好上市基础的环保企业走访调研,帮助企业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问题和困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推进科技创新。组织企业参与各类环保技术奖项评选,推介企业先进污染治理技术。加大环保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八、建立“金环”对话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

  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建立金融机构与生态环保企业及相关治理企业联动对话机制,就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等,争取金融机构在信贷、利率、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每年定期举办政银企见面沟通会,搭建对接交流平台,加强政银企合作,指导地方政府做好EOD项目申报。指导市州积极参与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创建。

  九、加强生态环境管理预警预报服务

  强化环境风险预测预警预报,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主动为地方提供预警和监测服务。深化全省环境监测数据的共管共享共用,拓展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等监测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为新污染物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十、加强“增资立项”指导帮扶

  紧跟“十四五”规划和国家政策走向,主动服务和指导地方按照国家和省要求,高标准开展项目论证,力争更多项目入库,争取更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突出污染治理重点,对花垣“锰三角”矿业污染治理等实行优先保障。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