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1月1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江碧水流
——评报告文学《湘江向北》

  吴良琴

  《湘江向北》是亮斌兄的又一新作。

  亮斌兄既是兢兢业业的资深环保工作者,又是才华横溢的实力派作家。长沙橘子洲头那篇激情洋溢的四百字碑文——《湘江宣言》,就出自他的手笔。这两年,他还先后推出《圭塘河岸》《多识鸟兽虫鱼——〈诗经〉中的动物世界》等作品。可谓笔耕不辍,佳作频频。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湖南生态文学创作方兴未艾、异军突起,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生态文学分会,举办了首届“青山碧水新湖南”生态文艺创作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湘江向北》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生态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是一个可以出大家、出大作品的新领域。但一直以来,生态题材写作是有难度的。文学性与专业性似乎很难有兼而有之、兼而优之者,不熟悉生态环保工作的作家写不进去,熟悉生态环保工作的作家又写不出来。亮斌兄的出现,彻底消融了这种隔膜,并且实现了新的质的突破。30多年的生态环境保护经历,让他“闭上眼睛都数得出湘江流域哪些企业关停了,哪些地方上了治污设施。我听到过河流的呻吟,也见到了群众的笑容”。同时,多年的新闻报道和文学实践,让他的写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描写一条河流污染治理的长篇文学作品,它讲述了母亲河湘江从“漫江碧透”到严重污染,再回归“一江碧水”的曲折过程。特别难得的是,作者将一系列粗线条的、概念性的事务性工作,较为妥帖地转化为许多个生动鲜活的文学故事。如写三十六湾的综合治理,将周兵元、周龙斌等村民争夺矿产资源的始末娓娓道来,情节脉络清晰,人物形象丰满,读之令人赞叹不已,也唏嘘不已。

  罗丹认为:“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作品是厚重的、扎实的,具有史志性品格的,不愧为时代变迁、河流嬗变的忠实记录。历史不是过眼云烟。曾经犯过的错也无需回避。一段时期以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片面发展理论盛行,一些矿产和冶炼企业乱排乱放、过度开发,导致湘江成为“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将湘江流域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连续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现在,“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美景重新回到老百姓眼前。这个过程当然是曲折的、复杂的。亮斌兄从海量的人物事件等素材中,非常克制、客观地去粗取精、谋篇布局,像马雅可夫斯基所说,“如同从几百吨矿石里提炼一克镭那样,去提炼精粹的词语”,造就了这部作品的宏大格局、上乘品质。可以说,捧起这本书,就能感受到这一段段翔实的文字、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既是为我们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立此存照”,更是为我们回应人民群众呼声、推进美丽湖南建设的“立此为证”。

  李炳银谈道:“忧思是报告文学攻守的利器。”文学作品总要对读者精神有所裨益,才能受到读者喜爱。《湘江向北》的裨益处,是引发读者对生态环境保护过往、当下及未来的忧思。作品通过对湘江从污浊到清澈的描绘,通过对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博弈的展现,让读者感悟到人与自然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深刻意义,并引发了我们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深沉思考。一条河流,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三十六湾、水口山,到清水塘、竹埠港、锡矿山,面对这一段段激浊扬清的历史,我们理应有所触动、有所行动。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必然要走向更高级的生态文明。如何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这是这部作品留给读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我同亮斌兄一样,天然地热爱她、亲近她,始终“唯有敬畏、深情和礼赞”。何其有幸,我们能够见证这一江碧水,滔滔连绵向北;亦十分欣喜,能够看到文坛两岸青山,弦歌声声不绝。

  如果你想重新认识湘江、走近湘江,不妨去读读《湘江向北》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