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石敦 崔 嘉
今年来,郴州市深入抓实优质湘猪工程工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精准施策,精心服务,助推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11月,全市生猪生产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生猪新增产能建设投资额和完成投资比例在全省排第二,生猪出栏量和出口量大幅增加。
抓规模基地建设
稳步扩张生猪产能
生猪产业作为“四大百亿”产业之一,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生猪产业工作专班,加强调度、强化服务,推动生猪生产稳步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存栏404.33万头、出栏455.62万头,同比分别增长0.63%、3.4%。预计全年生猪出栏650万头。
郴州出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落实12条生猪稳产保供扶持政策,对市重点项目和市签约生猪产业链项目实行专人负责。加大生猪生产信贷支持,争取贷款贴息政策,保护养殖场户生产积极性。截至11月份,已对2021年养殖业贷款贴息进行补贴,共贴息450余家养殖户,补贴资金896万元。
严格落实“菜篮子”县(市、区)长负责制,坚持目标导向,将36万头能繁母猪保有量和100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保有量任务分解到县、细化到乡镇和养殖场,纳入考核内容。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对生猪生产过度波动的县(市、区)及时提醒,压紧压实属地责任。截至11月份,全市规模生猪养殖场1775家,存栏能繁母猪37.76万头。
近年来,先后有15家大型龙头养殖企业在郴州投资建设规模猪场。今年截至11月,全市新建投产万头猪场26家,完成生猪产能建设投资62.33亿元,完成投资率63.07%,投资额和完成投资比例排全省第二位。
2019年以来,全市新建生猪规模养殖场489个,已建成养殖场449个,设计存栏量210万头;在建养殖场40个,设计存栏量130万头。
抓全产业链建设
稳步推进产业转型
郴州加大建链、强链、延链,突出联大引强,以建设供粤港澳大湾区为主的生猪屠宰加工产业园为依托,构建“养殖-屠宰-加工(冷鲜)”模式,引导和推动生猪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该市加快养殖屠宰冷链加工一体化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一主四辅”:“一主”即新五丰公司年出栏生猪160万头养殖场,配套饲料厂,建设年产能85万头屠宰加工厂的全产业链项目,计划明年4月投产;“四辅”即以苏仙双新、汝城中福、资兴肉联、宜章新晟四大屠宰冷链深加工项目,预计各项目建成后年屠宰生猪265万头,深加工肉制品2.5万吨,加快构建“生猪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湘菜预制”的全产业链,逐步实现调猪向调肉转变。
该市初步形成以原种场为引领,扩繁场、种公猪站为支撑的生猪种繁育体系。已建成生猪原种场2家、一级扩繁场4家,二级扩繁场6家,种公猪站3家。2021年创建一级扩繁场3家、二级扩繁场3家,2022年创建种公猪站1家。目前,正申报郴州润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建省级种畜禽核心场。
该市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落实一个标准供粤港澳要求,优中选优,在全市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中,建设供粤港澳大湾区生猪外销基地。参照国标、省标,制定供粤港澳大湾区生猪生产质量标准,指导申报直供港澳的养殖场在海关进行审核备案登记。北湖区新郴农猪场已通过海关生猪出口资质认定,截至11月已出口港澳生猪超4万头。
抓动物疫病防控
稳步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郴州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控措施,采取更强的生物安全防护、更实的疫病免疫手段、更严的调运监管政策,实现对养殖生产、调运流通、无害化处理等环节闭环式监测监管,守牢产业发展“生命线”。
该市绷紧动物疫病防控弦,严密开展疫病监测排查,组织干部包村包片包场,不漏一场一户,确保疫病早发现、早处置。提早谋划部署,制订《全年强制免疫计划》、召开春秋季疫病防控会议,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效果”的要求,有条不紊落实强制免疫政策。春季动物疫病防控期间,全市免疫生猪口蹄疫208.32万头。9月初组织开展秋季强制免疫,现已全部完成秋季集中免疫任务,免疫生猪口蹄疫192.23万头,动物疫病总体平稳。
同时,实施生猪运输检查管理制度、生猪及其产品调运备案制度、生猪调运动物疫病检测制度。全市备案生猪运输车辆352台。今年来,5个入湘指定通道检查站共检查生猪运输车辆318辆,生猪16.43万余头,查处违规调运案件26起,罚处金额近15万元。扎实提升产地检疫工作质量。1至11月,全市产地检疫生猪达494.18万头,其中出省生猪检疫达72.5万头,名列全省前三。
该市严格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运输转运中心及运输车辆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定期开展消杀,严防疫病“外溢”。规范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行为,官方兽医到场监督,保持“三单”(收集单、调运单、处理确认单)数据一致,及时录入全省无害化处理监管平台。1至11月,全市集中无害化处理病死生猪37.99万头,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确保域内生物安全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