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科学立法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黄婷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专门论述,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强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务必牢牢抓住科学立法这个关键,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强化科学立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根本在于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不断完善立法体制。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一是不断完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和立法程序。不断优化职权配置,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审议把关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已于近日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拟对立法程序、步骤等进行补充完善。二是不断加强地方立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于2015年首次修订,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拟增加“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等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地方立法。

  强化科学立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本质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盼。一是立法须紧扣民生关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法治保障有了新要求。比如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聚焦职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对民生关切进行了及时回应。二是增强法律条文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解决问题力度。立法应针对问题设计出切实管用的条款。比如今年6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是我国针对“执行难”问题首次就民事强制执行专门立法,有利于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及时兑现、维护司法公平正义。

  强化科学立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键在于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的新方向、新部署。一是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立法工作须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比如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是我国关于数据安全的首部律法,标志我国从此在数据安全领域有法可依;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新增第九条就是对算法共谋和大数据“杀熟”等数据垄断行为做出的及时回应。二是加强涉外领域立法。应加快推进国际经贸环境、国际安全等领域的立法工作。比如2021年6月通过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就是主要针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所谓“单边制裁”“长臂管辖”的法律。

  强化科学立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核心在于始终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不断推动立法工作与时俱进。一是适时制定新的法律。当前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须根据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需求适时制定与之相适应法律。比如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旨在构建中国特色监察官制度。二是及时修改、完善现行法律。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部分法律所适用的社会基础已发生变化,有必要及时修改完善。比如明年1月1日起将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就是为了确保法律与时俱进。

  强化科学立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须符合民主与法治建设新要求,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应挖掘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髓并择善而用。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7条、第8条等,就对“诚实守信”“德法共治”等中华传统法文化进行了吸收借鉴。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应更加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1条、第183条、第184条三条“好人法”的制定,就是旨在鼓励见义勇为、保护热心救助人。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副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