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盼创作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作品

  刘效仁

  “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作出顶层设计。

  《意见》指出,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支持科普展品研发和科幻作品创作。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推广力度。

  笔者深以为然。科幻作品作为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作品,理应放在重要位置。事实上,加强科普展品研发和科幻作品创作工作有助于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也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重要助力。

  科普作品对陶冶国民科学素养,提升审美鉴定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技术普及司司长吴远彬曾表示,好的科幻小说引人入胜、令人畅想,其中包含很多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也是对科学的一种普及。在科普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有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经典的科普作品,同时也需要有像《三体》这样的一些科幻作品,这些都是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犹记得《流浪地球》,2019年2月曾创下近20亿元的票房收入。片中,星际流亡的悲怆命运,拯救地球的家园情怀,牺牲小我的集体主义,加之极具未来科幻感的地球推动装置,以及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流浪地球》成功的重要原因。

  同时,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文化精神传承,对于地球及自然界的深重危机感,乃至对科普科幻的空前热情,则是成就《流浪地球》的根本因素。《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但遗憾的是,当下高质量的科幻作品依然十分罕见。不只从事科普和科幻创作的作家少之又少,对于科幻作品的投入,包括出版和制作始终缺乏市场合力和激励机制。当初,由于某企业临时撤资,《流浪地球》拍摄曾陷入危机。是吴京雪中送炭,自投6000万元,据称还不要片酬,才让《流浪地球》这一“计划”得以实施。

  这种状况,理当改变。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普作品创作、出版、制作和发行的激励机制,以利于创作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作品。

  其一,应当在不断强化关键部门协同责任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更多的作家和艺术家投身科普创作。当下科普创作队伍十分稀缺,既说明本身的难度和高度,并非普通作家都可以“玩得转”。同时也佐证,当下我国尚缺乏科普类作家培养的机制和基地。笔者以为,当依托现有的科研、教育、文化等力量,实施科普精品工程,培育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中心。可在高校开设专门学科,从基础和系统培养入手,为科普创作输送人才。

  其二,政府应当建立科普作品创作、制作的激励机制。《意见》就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保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国家和地方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科普作品和作家的专门奖励。也可定期评选优秀科普文本和影视作品,予以公开表彰等等,以便充分调动创作人才的内在积极性。

  其三,当完善市场投融资体制,支持科普作品的出版与制作发行。既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同时,应当鼓励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科普作品的出版与发行,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脱颖而出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