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鸣 文跃军 欧阳月祥 张尚武
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水稻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双季稻生产常年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扛稳粮食生产大省政治责任,把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落实各项措施,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扛稳粮食生产责任,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高位
湖南素称“鱼米之乡”。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力保“粮仓”,花更大的功夫、下更大的力气,千方百计稳面积、攻单产、增总产。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2021年,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分别为7137.6万亩、614.9亿斤,比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分别增53万亩、11.9亿斤,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5%的粮食。
据农情调度,2022年湖南完成粮食播栽面积7148万亩,超计划任务13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819.2万亩,超计划任务19.2万亩;亩产407.5公斤,同比增加0.9公斤,创历史新高。中稻、晚稻面积分别达2222万亩、1910万亩,同比分别增3.2万亩、1.5万亩。
办点示范夺高产。省里坚持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在全省创建示范片1214个、总示范面积516万亩。其中万亩片126个,示范面积141.6万亩;千亩片1088个,示范面积374.4万亩。
在各个示范片,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团队,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湖南杂交水稻技术世界领先,超级稻双季亩产攻关达1603.9 公斤、再创历史新高,种业“芯片”奠定增产新优势。
2022年在全省双季稻生产重点县创建18个粮食生产省级万亩综合示范片,示范面积超28万亩,亩产达529.3公斤,比周边非项目区亩增产55公斤左右,增幅11.6%,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转变方式增效益。积极培育种粮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全省耕地流转率达53.9%。大力推广代育秧、代机插、代烘干等“十代”托管服务,以粮食为主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达4.3万个,服务小农户近500万户,覆盖全省1/3以上农户。大力推广机插机抛秧,2021年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05%,其中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连续两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位居中部省份前列。
今年来,省农业农村厅在22个县市区开展玉米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示范,创建了83个省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打造34个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市区,重点扶持 144 家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在病虫发生的关键时期,开展应急防控作业,提升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水平;支持新建 2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标准化区域服务站,推动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持续负增长。
夯实基础保丰收。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旱涝保收能力。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36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4%。2022年4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正在加力推进建设。
全省启动实施耕地抛荒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排查出抛荒耕地158.36万亩,2021年完成抛荒耕地治理114.97 万亩,今年将实现存量抛荒耕地清零。
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增产潜力
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围绕这一目标,各级千方百计挖掘增产潜力。
——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引导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口粮生产,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植一季水稻,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上一季水稻。推进严格管控区种植结构调整,对不适合水稻生产的严格管控区,支持和引导农户优先种植一季合格安全的旱粮作物,增加旱杂粮面积。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等发展旱粮生产,大力发展间作套种。用好严格管控区,对不适合水稻生产的严格管控区,引导农户优先种植一季合格安全的旱粮作物,增加旱杂粮面积。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种植模式。在双季稻优势区推广实施“早专晚优”轮作模式120万亩,切实稳定双季稻面积。在一季稻区发展“一季优质稻+一季优质油菜”模式220万亩,增加一季油菜籽收入;在温光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方发展“中稻+再生稻”模式230万亩左右,实现“一种两收”;在冷浸田、低洼田等鼓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500多万亩,实现“一水两用”。
——持续优化粮食品类结构。进一步调优粮食品类结构,依托粮食生产高产创建、做优做强湘米工程、耕地轮作试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实施,大力推广加工专用型早稻品种和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的高档优质晚稻品种,带动全省专用型早稻面积达到650万亩左右,高档优质中晚稻面积达到1500万亩左右,分别较上年增加100万亩以上。优化旱粮品类结构,调改10万亩籽粒玉米等饲用旱杂粮为特色旱杂粮,引导发展甜糯玉米、高蛋白大豆、加工和菜用甘薯、秋马铃薯、苦荞等优质特色旱杂粮品种,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