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第03版
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第03版: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第05版: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第07版: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第08版:奋进新征程 夺取新胜利
   第09版:市州
   第10版:要闻
   第11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1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1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1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1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1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1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1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19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0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1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29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30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31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3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3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3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3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3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击水中流志凌云
——株洲市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勇攀先进制造产业高地

  神农湖鸟噉

  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 张灿强 摄

  株洲市第一届幸福邻里节。

  山河科技生产的国产首款全复合材料五座飞机。

  中车株洲电机公司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生产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株洲市委宣传部提供)

  罗 毅 张建平 李永亮

  江流水涌,星奔川骛。

  十年时间,位处中部、长株潭重要一极的株洲,以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飞跃,加速从传统老工业城市向制造名城、幸福株洲迭代蜕变,谱写了一部勇攀先进制造产业高地的宏伟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动能澎湃更新,源源不绝的创新力量磅礴袭来,底蕴厚重的城市荣耀发扬光大。

  一个更具实力、更有潜力的新株洲,昂首向前、领跑大湘东。

  擦亮工业底色,制造强市向制造名城蝶变升级

  去年9月,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敲定方向: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株洲壮美篇章。

  株洲调校发展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升级产业结构,擦亮工业底色。

  在“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上持续发力,株洲“3+3+2”现代产业体系(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汽车与零部件,一批传统产业、一批未来产业)加速构建。

  目前,株洲“3+3+2”现代产业体系有上中下游企业4351家,从业人员56.12万人,去年规模达5350多亿元。

  从湘江出发,跨越语言与时空的鸿沟,链接全球市场,制造名城当仁不让。

  中车智轨首次出口马来西亚,中国首列胶轮地铁列车下线运往墨西哥……7月,即便有疫情阻隔,依然有一批中国先进制造业“模范生”从株洲“出海”。

  300余家链上企业,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深度而有韧性地参与全球竞争,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不只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在航空航天、先进硬质材料、陶瓷等领域,株洲先进制造业左冲右突,捷报频传,成为“中国智造”逆势而上的典范。

  株洲凭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这背后,是株洲工业厚积薄发、有的放矢,更是制造名城产业重构照进现实。

  株洲因工业而立,71年建市史,一部浓缩版新中国工业史贯穿其中。

  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骄子”。

  到本世纪初,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旧有的以冶炼、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不再适应发展需要。

  株洲顺势而为,改革攻坚、大胆破局,以“壮士断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以“伤筋动骨”赢得发展“脱胎换骨”。

  新旧动能在攻坚克难的实践中有序接替,产业结构在有阵痛无震荡中优化升级。

  十年来,株洲打赢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线480多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400多家,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80多个。

  取而代之的是,15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异军突起,一个动能更加澎湃的新的“株洲战斗集群”整装待发。

  以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先进硬质材料国家级产业集群为先锋,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全面冲锋,先进制造业高地在株洲崛地而起。

  十年来,株洲从传统老工业城市向制造名城、幸福株洲蜕变,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产总值先后跨过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达到了3420亿元。

  轨道交通产业于2015年成为千亿集群,服饰产业于2020年迈上千亿台阶。航空动力产业集群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硬质合金产量全球第一。

  中小航空发动机在国家集群初赛中以分包第一名的成绩胜出,先进硬质材料、陶瓷、高分子新材料、服饰产业通过省级集群决赛,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产业通过省级集群初赛,国家级、省级集群培育数量居全省第一。

  同时,连续获评全国10个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明显的市州,先进制造业实力首次跻身全国50强、位居第42位。

  十年来,制造强市向制造名城阔步迈进,牵引着株洲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传承“厂所结合”基因,科技创新由跟跑到各领风骚

  执牛耳者既无捷径,更无岔道。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株洲走到今天的独特基因密码。

  十年来,株洲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催生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

  突破IGBT、磁悬浮、永磁电机、涡桨涡轴发动机、高端PI膜、光纤陀螺等关键核心技术140多项;研制高铝超薄玻璃、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特种高纯功能靶材等国内首创或国产替代产品130多个;涌现了全球首列智轨列车、中国最快地铁列车、全国首列中低速商用磁浮列车等一大批高端装备。

  十年来,株洲传承“厂所结合”基因,大力实施“人才新政30条”,培育了以刘友梅、丁荣军、尹泽勇3名本土院士领衔,以171名领军人才、11名全国优秀企业家为重点,以11万名高技能人才和30多万专技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队伍,搭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引领、52家国家级平台为重点、268家省级平台为支撑的创新体系。

  目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全省首位,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达65%。

  近5年来,株洲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比重从2.07%增至3.27%,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

  为孵化颠覆性创新产品,株洲率先出台《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管理办法》,为全球第一条“智能轨道快运列车”开出“身份证”。

  截至2021年,株洲高新技术企业超900家,较2017年增长211%。株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8家,位列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

  株洲已连续9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37位。

  十年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步步见证株洲创新的崛起。

  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从“开枝散叶”到“生根壮大”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近年来,株洲从高位推动,以市委书记、市长常态化参加的最高规格“政企早餐会”,让企业家“提需求”“定菜单”,党委政府对照问题解难题、搞服务。

  紧盯企业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迅速启动全市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相关工作,通过市企业服务工作热线、政企早餐会、各产业链办公室、“制造名城”企业服务微信群、诸事达APP、联企干部6大渠道,全面收集企业问题,同时坚持提级交办、全程督办,确保企业难题高效办结,全力构建“企业办事不求人”机制,帮助企业解难纾困。

  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株洲发展关键词。

  全市上下火力全开,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助力市场主体培育。

  273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业务整合与流程优化,变“线下纸质流转”为“线上信息推送”。74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全程网办,获全省推广的“一把手走流程”工作持续深化。

  工程建设领域原13项测绘事项整合为4个综合测绘事项,“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成为常态。

  在全国率先尝试推行政府采购合同线上融资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行“领照即开业”改革,企业开办必需环节时间压缩到最快4小时内办结。

  在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株洲排名前列,受到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

  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现有企业“开枝散叶”,新进项目“生根壮大”。

  今年上半年,株洲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25.2%,净增近7万户。新签约亿元及以上项目152个,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28个、“湘商回归”投资项目57个。新增国家重点培育“小巨人”9家,总数达到25家,居全国第17位。

  经济行稳致远,株洲先后获评“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的市”。

  建设幸福株洲,城市面貌从“钢筋铁骨”到“柔情似水”

  从工业城市到制造名城,从“污染之城”到“绿水青山典范城”,株洲的华丽转身,令人惊艳。

  荷塘区天鹅湖,株洲城东“龙须沟”。

  2017年,株洲投入1000万元,启动实施天鹅湖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生态建立、加强管养等一系列措施,彻底解决污水直排湖中问题。近期水质监测显示,天鹅湖内地表水水质符合Ⅲ类标准。

  天鹅湖之变,只是株洲生态环境之变的一个缩影。

  2021年,株洲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10天,优良率为84.9%。全市主要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省控水质综合指数在湘江流经七市中排名第二。

  一江碧水穿城过,满城芳草绿成荫。

  截至目前,株洲森林覆盖率62%,城市绿化率45.6%,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生态环境好转,市民安居乐业,以往“钢筋铁骨”的工业城市面貌一新,现出“柔情似水”一面。

  “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情怀、更有温度。”株洲在培育制造名城的同时,建设幸福株洲,对城市软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幸福城市,民生为先,株洲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以岗位、学位、床位、梯位、车位、厕位“六位”为重点的民生实事。

  全市2个贫困县、166个贫困村、16.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提前三年实现整体脱贫、同步全面小康,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5年,累计实现新增就业28.68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累计投入50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97所,新增城区学位10万余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大班额清零。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额销售,在全省率先破除“以药补医”。目前,全市床位总数2.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3.08万人。

  为推动民生工程落实到位,株洲坚持“民生优先、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原则,保持市级财政公共预算支出的70%左右用于民生。

  厕所革命,颠覆传统公厕概念,两年在城区新建“建宁驿站”200座。“建宁驿站”成为公厕改革全国典范。

  关爱老旧小区居民,在湖南率先启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试点,为150余个老旧小区受理、加装电梯约800台,惠及1.2万余户,解决近5万群众上下楼难题。

  武广株洲西站首次始发高铁列车,株洲火车站东站房启用,拆除重建的新华桥通车。株洲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开窗青山绿水,出门便捷交通,长治久安,宜居宜业,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株洲实至名归。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就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403万株洲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必将为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赓续荣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