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茜 杨 勇
10月,金色的月份,喜悦的时刻。春华秋实,微风吹过田野,丰收的气息迎面而来——
今年以来,长沙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4万亩,全市实施产业项目351个,带动7248名脱贫人口增收,上半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30%左右,半年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3元,排名全省第一、中部省会第一,在全国省会中领先……
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沙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总遵循,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这十年,是长沙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上成果最为丰硕、成绩最为辉煌的十年。
农业强 ——撬动产业提档升级
十年来,长沙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产业的大发展。一产增加值从2012年的272.3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25.56亿元,增长56.3%;总量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
“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竞相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从2012年的约200亿元增长到2920亿元。
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产业发展主力军。2012年至2021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4家增加到14家,专业合作社从4038家增加到13323家,农业上市企业从3家增加到6家。
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土地合作鹊山模式入选全国十大年度改革案例;浏阳“三块地”改革列为全国试点。
率先全国形成“1+13”的产业人才队伍培育、认定、管理政策体系。认定全国首批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46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974人、乡村工匠665人,构建形成多层次产业人才队伍。
……
结构更优、主体更强、动力更足,长沙市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大农业农村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力度,聚焦盘活土地、人才振兴、资金保障、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发展动力大激发和乡村产业的大发展。
十年来,长沙市始终胸怀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藏粮于技战略,出台系列惠农措施,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加强耕地抛荒和“非粮化”系统治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粮食单产较2012年提高31.5%、较全国和全省水平分别高出18.7%、6.7%,走出了一条依靠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路径。
长沙市还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今年完成19.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铺排18.0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启动了5万亩高标准农田提质建设前期工作。长沙县春华镇种粮大户龙伟义对晚稻丰收充满了信心,信心的背后是他家的200多亩农田已被改造成高标准农田,不仅节约了人力,还减少了耗水量,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加盟”建设“高标准、高技术、高品质、高产量”粮食生产示范区,为长沙实现粮食产能大提升、产量大突破、质量大提高注入科技力量。从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有机肥施用,院士团队们严格“把脉问诊”、精确“对症下药”,长沙农业的发展如虎添翼。今年长沙县示范区早稻平均亩产达623.7公斤,较去年同期同田块分别增产57.9%。
抓好“米袋子”,丰盈“菜篮子”,充实“果盘子”……2022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8亿元,同比增长6.7%;第一产业增加值180.23亿元,同比增长6.8%,绝对值及增速均居中部省会第一;蔬菜半年度产量235.1万吨,同比增长5.1%;水产品半年度产量8.51万吨,同比增长6.5%;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530亿元,同比增长5.5%……“三农”成绩单喜人。
农村美 ——成为长沙鲜明“标签”
绿树村边合,清水乡间绕。行走在星城乡村,处处为景、步步皆画。
浏阳市大围山镇依托白沙古镇、大溪河两岸吊脚楼,望城区铜官街道潭洲社区,开慧村“楹联一条街”……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脱颖而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映入眼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沙全域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生态环境提升,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所辖县连续三年获评国务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的地级市。
十年来,长沙紧扣改善民生,共建共享美丽乡村,实现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大提升。
卫生厕所基本普及。累计完成农村户用无害化厕所改造87万户,“首厕过关制”经验得到全国推介。
垃圾分类全面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望城区、长沙县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面源污染有效整治。“十年禁渔”在长沙落地落实,禁捕退捕工作获得全省2021年度考核优秀;成功完成全省唯一的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
文明乡风加速形成。2镇6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称号,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镇占比分别达到75%、97%,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成为文明新风尚。
城乡融合稳步推进。25户及1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或沥青路,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长沙市成功获评国家级“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市;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实现全覆盖,网络联校覆盖所有农村边远学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同标同质迈进。
……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沙坚持“一盘棋”推进、“一张图”规划、“一把尺”奖惩的原则,主动对标、抬高坐标、锁定目标,指导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主体按照各美其美的规划设计理念,充分挖掘乡土特色、农耕特质、地域特点,做到“一村一景”,实现特色产业、宜居生活、美丽乡愁的有机融合。
今年以来,长沙按照“示范先行、全面推进”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次推进乡村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高潮迭起,800个美丽宜居村庄将脱颖而出。
“以前全村只有5家饭店,现在已发展至几十家。”浏阳市小河乡田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细兰介绍,去年,到小河乡观光体验的游客多达30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等产业迅速发展,促进地方增收2000万元以上。
近年来,浏阳市小河乡加快景点设施建设和文化融入,实现景点串珠成链、连线成片。该乡田心片区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与农民画室、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文旅产业越来越火。
保护好生态,整治好庭院,治理好水体,建设好道路……十年来,长沙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1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924个。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焕然一新,令人向往。
农民富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十年来,长沙携手攻坚克难,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大跨越。
全市共有3.7万名干部与4.6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1578名优秀干部进驻746个重点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共识别监测对象5910户13478人,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市投入产业资金1.27亿元,实施产业项目351个,直接带动7248名脱贫人口增收;创建就业帮扶基地147家、就业帮扶车间131个,吸纳省内脱贫劳动力1.1万人就地就近就业;落实“311”就业服务,全市脱贫劳动力已转移就业4.42万人……如今,全市8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30万元;4.66万户13.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甩掉“穷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10月8日,寒露时节,油茶果满枝头。浏阳市好韵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油茶林的管理员熊海军,正在改造过后的油茶树前查看挂果情况。
8年前,浏阳市金田村村民熊海军一家因病致贫。“之前我们欠了十几万元,自从开始种油茶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他承包了一片油茶林的管理,主要负责日常施肥、修剪等工作,他的妻儿也在合作社打零工。目前,一家人的年收入近7万元,熊海军不仅还清了欠款,日子还越过越红火。
育好油茶树,结出“致富果”。近几年,金田村油茶产业发展政策越来越好,不少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这些年我们全面推广三华品种和精细化管理,使得现在平均亩产达20公斤,较以前增长逾5倍。”金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敏介绍,2021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经达到81.93万,其中经营性收入达80.01万元,较2020年的15万元实现了大飞跃。
十年来,长沙把“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当作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利益联机机制、增强村集体经济带富能力等方式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大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5057元,增加到2021年的38195元,增长15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67:1,在全国14个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中差距最小。
今年,长沙培育了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保持8%左右。
在宁乡市巷子口镇,“巷子花开”的模式生根发芽。这种模式以“党建引领、统战人士主导、基层群众主体”为构架,凝结党员和党外代表人士,发挥资源优势,激发新力量,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从而实现乡村振兴。陈基良、廖寄乔、陈代义等当地贤达纷纷出资出力,“巷子花开”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群众共同致富,新增就业岗位800余个,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2021年全镇1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超过20万元。2022年预计4个村(社区)超过50万元,6个村突破30万元。
长沙持续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新一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行动,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30%左右,培育了一批经营稳定、管理规范、动能强劲、运行高效的集体经济强村。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长沙市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凝心聚力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长沙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