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睿 肖 燕
日升月恒,江海奔流,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韶山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在这片红色圣地上一笔一画绘制着恢弘壮美的绮丽画卷。
十年画卷如此多娇。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见证了这片红色沃土的日新月异和澎湃活力,见证了韶山儿女勠力同心的辛勤付出:2021年,韶山市地区生产总值105.89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3万元,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其中一产业由4.3亿元增长到7.65亿元,增长77.9%;二产业由29.04亿元增长到49.03亿元,增长68.8%;三产业由16.23亿元增长到49.21亿元,增长203.2%。完成一般预算收入由2.59亿元增长到6.9亿元,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991元增长到49140元,增长9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375元增长到33433元,增长149.9%……厚重提气的成绩单,镌刻在韶山人民勇毅前行的奋进征程中,折射出韶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韧性和广阔前景。
凝望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十年的时光不过短暂一瞬;环顾伟人故里的沧桑巨变,这非凡的十年注定载入史册。
升级迭新 ,“红色旅游+”非凡出彩
2022年10月1日,国庆节。韶山毛泽东广场红旗飘扬,游人如织。整个广场沉浸在喜悦的节庆气氛之中。
广场一侧,“一切为了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这个以“中国红”布局的主题展,精心选取百年来党在各个时期的权威历史文献30余份、图片资料330余张、文摘65段,共分《序曲:艰难探索》《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人民的胜利”》《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一切为了人民利益”》《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结语:把舵领航新征程》6个部分。
“韶山的红色旅游产品不断增多,红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更加多元。”63岁的长沙游客王志国表示,每次来韶山都能看到新的变化,都有新的感受。如今,韶山红色旅游从传统的“打卡报到、讲解参观”模式,升级为“红色旅游+”等新业态,红色旅游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韶山以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聚焦红色主题,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教育,不断擦亮红色品牌,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韶山干部学院、“两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最忆韶山冲等项目建成运营,“神十”返回舱来韶,月壤异地灾备点建立,打造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等现场教学点28处,建成红色培训及研学实践基地13个,开发红色精品课程75堂……
韶山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行旅游综合监管服务实践探索,成功打造出全国红色旅游服务质量新标杆。
2017年,韶山核心景区率先实行“先行赔付、七日无理由退货、红黑榜”三项制度,由政府设立基金作为赔付待用经费,作为旅游消费者在韶山因购买商品不满意或者因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受到非法侵害时主张七日无理由退货和先行赔付的保障,同时将商家分红榜、黑榜分别进行公示,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自2017年该项制度实施以来,共计先行赔付145起、34841.76元,七天无理由退货146起、66456.5元。
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机制改革,组建旅游执法综合指挥中心,监管创新经验全国推广;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成韶山全域旅游咨询集散中心,实施游客换乘管理破解交通瓶颈;成立韶山市旅游民宿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培育“忆韶·民宿”品牌,首批认定精品和舒适民宿15家;加强文旅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常态化文明旅游劝导和志愿服务……
十年来,韶山突出优化服务品质,规范市场管理,旅游便捷度和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2014年获评首个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016年获评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2017年获评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2019年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韶山“红色引领 融合创新 实现红色旅游跨越发展”案例被国家文旅部和发改委列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2021年韶山市银田银河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创新驱动,产业经济活力迸发
9月14日,韶山市碳基材料产业研究所挂牌成立。该研究所的成立,将积极搭建投融资、科研等平台,加强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为韶山碳基材料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碳基材料产业链作为新能源产业在韶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创业历程。目前,该市碳基产业企业已发展到25家,在今年6月,省工信厅发布“湖南省产业集群及培育对象(第一批)名单”,韶山市碳基材料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入围我省中小工业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对象名单,预计今年该产业链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
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韶山市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厚植于心,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 在发展路上加速“赶”,在发展质量上提速“转”,全力实现工业经济效益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
10年来,韶山市秉承“敢为人先”的干事创业精神,以韶山高新区为主阵地,形成了“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食品医药”的“一主一特”产业定位,汇聚各类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拥有以三一风电、恒欣实业、江冶机电为代表的装备制造行业企业37家,以恒升机械、润泽新能源为代表的碳基材料产业企业25家,以毛家食品、汇弘、大北农为代表的食品医药产业企业23家。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6%。韶山高新区获评全省“落实创新引领战略等政策措施成效明显的高新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园区,2021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72亿元。
产业经济“跑得快”,与韶山市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密不可分。这一点在韶山高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80余项审批权限下放到园区,一般性手续实现即受即办即结;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线上线下”招聘会,与高等院校合作订单式培养技术人才,破解用工难题;为童佳乐食品争取 “助力小微贷”,助企业全力扩大生产,今年累计为园区企业融资2300万元……随着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激发,园区产业迎来二次腾飞。
党建引领,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乡村沃野金黄遍地、村庄环境洁净优美、乡村旅游人气十足、过上小康生活的农民喜上眉梢……金秋时节,行走在韶山的乡村田野,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10年来,韶山的乡村面貌更加靓丽,民生福祉更加丰厚,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方红色大地徐徐展开。
韶山市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实施党建“提质聚力”工程,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引才聚智兴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没想到城里来的年轻女干部,做农业工作也这么里手,不愧是经过组织精挑细选出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们口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名叫周娴。2019年4月底,经组织选派,当年38岁的她从韶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派驻长湖村。
多年来,长湖村产业基础偏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近两年,周娴带领村民修村道、挖水井、砌蓄水池,为农业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周娴和村支两委班子共同策划乡村产业、基础设施项目8个,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可突破50万元。
派选驻村干部下乡是韶山市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韶山市农村“五星”党支部占比50%以上,各行政村全部实现书记、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县处级党员干部“一对一”包村,75家两新组织结对帮扶33个村,33个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派驻全覆盖,精心选派32名科技特派员到一线服务,组建80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服务,农村党建“三三五”模式和“五个到户”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组织有力量,还要念好“产业经”。10年来,韶山以产业振兴激发农业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韶山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等方式有序推进产业发展,以280家农民合作社、185家家庭农场为中心,辐射带动600余户农户发展中草药、茶叶种植等产业,12个特色农产品品牌、10个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多元生态农业景观注能强基,村级党组织“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村级集体产业百花齐放:依托红色旅游资源,韶山乡韶山村开办民宿、研学、红培等文旅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48万元;韶山乡韶阳村引进韶峰山泉水有限公司,配套建设村集体控股的精品茶园,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5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72万元;银田镇银田村成立扶贫产业基地,种植灵芝、香菇、云耳等特色农作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4年前2000元升至100多万元;杨林乡瓦坪村结合抛荒治理成功探索出“村社联营”模式,变废弃荒地为沃土良田,与合作社合伙种植迷迭香、南瓜、绿色蔬菜,村集体经济收入较2012年翻了两番……如今,33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63.5万元,农民共同富裕的“蛋糕”越做越大。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韶山市创新基层治理,持续推进全国乡村治理和数字乡村试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由党员带头组建“乡村治理理事团”“和事佬服务队”等矛盾调解队,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6%;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委员会、环保理事会、村规民约执行队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陋习、崇尚新风,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以民为本,奋笔书写幸福答卷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作为我省首个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县级市,韶山始终坚持文明城市人人共建,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持续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民生“大篮子”里,满满都是“干货”:强化师资队伍,贯彻“双减”政策,建成芙蓉学校和韶山学校新校区,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入选全省首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全国推广,连续十年,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先后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等荣誉,公路“好路率”“隐患清零”“顽瘴痼疾整治”等多项考核成绩多次排名湘潭市县市区第一、全省前列;荣获国、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等荣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名列全省前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100%;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保持68年危害国家安全案(事)件“零记录”,韶山冲派出所还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等多项荣誉……
一直以来,韶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接续奋斗,“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稳稳的幸福感。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每年都在10%以上,充分彰显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韶山温度。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行走在韶山田野阡陌间,随处可见农户院落的花圃、盆栽与白墙黛瓦的屋舍相映成趣,道路两旁大片翠绿果蔬和稻田秧苗,增添了田园风光与无限生机。
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人居环境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95%、100%,获评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市四个乡镇全部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21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翻过一山,再攀一峰。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后,韶山并没有停下文明创建的步伐,一方面着力提升民生福祉,一方面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向着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这一更高目标迈进。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韶山将深入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聚焦“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和“六新”湘潭目标,发扬“三牛”精神“四干”作风,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奋力建设现代化新韶山,力争走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列,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韶山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