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心共育“石榴籽” 团结催开“格桑花”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显著

  2022年湖南民院藏历水虎新年文艺汇演。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供图)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是湖南省唯一一所非民族地区民族类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坐落在闻名天下的洞庭湖畔。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智力援藏”“智力援青”“智力援疆”战略,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累计为西藏、青海、新疆培养了1万多名各类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教育援藏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教育部西藏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定点培养基地、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六块“金字招牌”。

  一、做到“三个坚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坚持培根铸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个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各族学生到韶山、花明楼、雷锋纪念馆、任弼时纪念馆和平江起义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学校重视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西藏班寝室党支部。2021年,学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用红色故事点亮思政课堂,邀请专家送党课进寝室,全方位培育各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被《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全国职业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典型案例。近五年,学校共有1528名少数民族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并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165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坚持枝繁叶茂,培育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积极培育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强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立民族教育研究所,挖掘、整理、传承、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建艺术团,指导和培训少数民族舞蹈表演和音乐表演节目;在校园建筑、景观、路牌、传媒载体建设中注入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文化元素,让各族学生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坚持活动融情,营造共学共建共享的氛围。学校按照“每月确定主题,每周确定内容,活动形式不限,督查负责到人”的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组织各族学生开展班会、主题墙报、学生作品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演讲比赛、“民族杯”体育运动比赛、“五月的鲜花”合唱比赛等活动,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近五年,先后有100多名各族学生在省市组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庆祝建党100周年,永远跟党走”等征文、演讲活动中获奖。

  二、突出“三个注重”,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一)注重混班混宿,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联络站”。根据民族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族学生混班混宿,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增进各族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学校成立民族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民族教育工作,切实扛牢民族教育第一责任。单列民族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并保持一定比例增长。注重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民族教育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选拔、配备,对从事民族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及辅导员给予优先解决编制、优先提拔任用、优先职称评聘、优先评优评先“四个优先”。近五年来,学校共解决内地西藏班教师编制22人,提拔任用内地西藏班管理干部15人,推荐评聘高级技术职称10人,评选推选省、市、校级各类先进50余人,极大调动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注重结对帮扶,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友谊桥”。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持“民族工作无小事”理念,全体校领导、部分中层干部、辅导员和专任教师与民族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对子”。结对子的干部教师落实“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深入民族学生中间,及时掌握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聚焦民族学生所想所盼,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每逢传统节日,结对子的干部教师或把民族学生接到家里共度节日,或带上自己的家人到学校与民族学生共同庆祝,使身处异乡的学生真切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情。

  (三)注重生活服务,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爱心屋”。学校坚持服务育人,带着浓厚的亲人情怀做好民族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照顾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聘请专业厨师、制定专门菜谱,确保民族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开心。每年组织藏族学生免费体检,动员各种力量帮助身患重病的学生,并给特困学生发放慰问金。近五年,学校按政策免除贫困民族学生学费420万元,发放助学金356万元,没有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因贫困或疾病而辍学。

  三、着力“三个教育”,推动各族学生共同奋斗进步

  (一)着力课堂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力素质“强起来”。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学校着力打造了三个课堂的教育教学层级,取得较好效果。一是打造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科学修订课程计划,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讲透知识点,突出能力点,渗透德育点,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由于专业能力突出,学校培养的学生深受民族地区欢迎。其中,90%以上的西藏班毕业生已经成为当地教育战线的骨干,涌现了一批在民族地区有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二是打造技能学习和能力训练“第二课堂”。学校成立了30多个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鼓励民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苦练一项或几项技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提升综合素质。西藏班毕业生才俄被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益西平措被授予“全国最美青年检察官”。三是打造寒、暑假“第三课堂”。针对藏族学生寒暑假大多不回家的特点,学校把校内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普通话、计算机、舞蹈、音乐、美术、汉字书写等技能训练,要求学生通过训练达到能唱、能跳、能画、能弹、能讲“五能”要求。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各类竞赛中获奖,广受社会赞誉。学校各民族学生参演的《天山连洞庭》《雪域天堂》《踏月瑶娘》等节目在湖南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活动中先后三次获得金奖;2016年,达娃玉珍、其美拉索等同学的“互联网+藏汉双语教育”创业项目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7年,次仁卓嘎同学在湖南省“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丽家乡”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18年,群根等7名同学参加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荣获一等奖;2021年,在湖南省第四届高校校园好声音总决赛中,各民族学生参演的《赞歌献给党》在全省60多所高校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二)着力双创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旺起来”。学校积极探索将少数民族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就业创业能力教育有机融合,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教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自觉参与就业创业教育,提升就业创业能力。2020级林芝籍藏族学生曲培,在校期间组织实施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项目——“邦达仓”项目,销售西藏林芝地区的蜂蜜、藏红花、松茸、虫草等特色优质产品,不仅增加了乡亲们的收入,也宣传了家乡的特产与文化。在2021年湖南省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曲培的“邦达仓”项目荣获三等奖。

  (三)着力职后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发展“快起来”。学校社会培训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充分发挥作为国家、省、市各类培训基地的作用,与省市相关部门联合,主动开展各类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加强与西藏相关部门联系对接,主动送教、送培、送跟踪服务。2019年,学校为岳阳市对口支援县——西藏山南市桑日县举办农牧民种植技能培训班,聘请岳阳市农业农村局、岳阳市农科所、岳阳市菜科所、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进行授课,安排电商销售、文体活动等特色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2014届毕业生贡嘎,现任尼木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江果堆村第一支部书记。担任第一书记五年来,他带领村支两委和广大群众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热血青年土特产经济合作社”和“村级茶馆”;积极实现易地搬迁项目,58户群众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的愿望;引导农牧民群众彻底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就地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现金收入由人均几十元提升至千元以上。2017-2020短短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由9.3万元增加到30万元,农牧民户均分红收入从6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2021年3月,贡嘎荣获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颁发的“全区第三批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段志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