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璐 刘铁伟
盛秋时节,行走在省会长沙的广袤农村,青山叠翠浪,碧水绕村流,鱼戏莲叶间,可谓移步异景,景景动人。
水利强则农业强,水利兴则乡村美。近年来,长沙市坚持打造美丽河湖,提高乡村水品质;呵护小微水体,改善乡村水环境;突出生态治理,提升乡村水生态;建设美丽岸线,扮靓乡村水景观;加强水利建设,保障乡村水安全;着眼城乡一体,强化乡村水供给。“六水同治”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长沙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彪表示,要锚定新目标不断努力,推行新模式不断创新,贯穿新理念不断提升,创造新经验不断赋能,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努力创建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有保证、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的“水美湘村”,助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争创“湖南样板”。
以水美乡村画笔绘就的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星城大地徐徐展开。
强化河湖长制,提升乡村水品质
今年5月,碧波荡漾的马桥河边,望城区白沙洲街道马桥河河长舒鸥带队巡河。“沿河路左侧有私人菜地和违章搭建,请速安排人员处理。”发现问题后,他要求街道河长办联合马桥河村立即组成专项整治队,对河道保护区违规种菜、违建棚屋进行整治。很快,街道拆除违搭瓜藤攀架61处、违建简易棚屋54平方米,清理粪缸53个,恢复河道绿地16.2亩。
长沙市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37条,大小河流以水系为脉络串联起875个行政村。近年来,该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将全市所有水域纳入管理,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总河长、总河长。10名市级河湖长、2082名县(乡、村)级河湖长、839名河道警长、4415名民间河长织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水系管理网络。2018年以来,全市四级河湖长巡河湖42万人次,共投入200余亿元用于市管河湖综合整治,完成综合治理任务1110项,乡村水品质大幅提升。长沙市河湖长制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或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
在畅通大江大河“动脉血管”的同时,该市悉心呵护沟渠塘坝等“毛细血管”,打出小微水体整治“组合拳”。走进宁乡市菁华铺乡陈家桥村,只见屋舍俨然,绿树成荫,田园阡陌,花开满径,侍郎河如一条碧带淌过,清澈的池塘似颗颗散落的明珠。该村在政策支持下,在皂角湾、木家湾等地建起“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模式的小微水体示范基地,在易家湾打造长沙目前最大的乡村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可同时处理100多户人家的污水,还形成锦鲤嬉戏、鸟语花香的网红景观“打卡点”,村里乡村观光、休闲农业、民俗体验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纷至沓来。
长沙还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行动和“一江六河”联合执法,严格落实“洞庭清波”专项行动,精心打造20条美丽幸福河、396条样板河段,浏阳河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河湖。通过大小同治,全市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平均水质优良率已连续三年达到100%,湘江、浏阳河、捞刀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以上,成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水质最好的时期。
夯实水利基础,防汛抗旱惠民生
进入秋冬,正是修水利的黄金期。望城区湘江东岸堤防综合治理项目现场,车辆穿梭、机械轰鸣,一片繁忙景象。目前全线土方填筑施工和路面结构水稳层施工已全面完成,达到通车条件,预计今年底全面竣工。届时,长沙湘江东岸防洪闭合圈将逐步成型,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将有效提升区域防洪保障能力。
湖南水旱灾害频发,构建完备的防汛抗旱体系是确保省会水安全最重要的一环。近年来,长沙实施农村地区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示范村建设,全面完成山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农村地区重点河流治理项目89处,治理河段总长850公里,形成水库、堤防、水闸等一体的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同时对全市611座水库、78个堤垸、181个山洪灾害易发村、9个江心洲岛等防汛重点对象逐一明确了“三个责任人”,组建防汛抢险队伍482支,共计2.2万人,为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此外,该市创建放心满意标准化小型水库300座,各县(市、区)破除政府大包大揽效果差的旧模式,通过政府购买为小型水库配备“管家团”,实现了水库管理的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一举击破小型水库“没钱管、没人管、管不好”的弊病。水利工程拦蓄洪水、调峰错峰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了暴雨来临时“拦得住”、干旱发生时“有水用”。
“今年长江流域发生了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多亏了金盆水库提供的水源,我们周边5个村庄(社区)种植的1.05万亩水稻才得以及时灌溉,如今马上就要收割了,丰收在望!”浏阳市沙市镇白水村种粮农民兼金盆水库管理员李珍珠说。
2022年夏季大旱期间,长沙全市水库(山塘)蓄水为近年最好,已保障抗旱供水4.73亿立方米,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增加水源,打井632口,新建机埠320处,修筑临时河坝157座,引调水工程780处,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灌溉和城乡居民用水,种粮农户们纷纷感慨:“是‘幸福水利’托起了丰收年!”
织密供水管网,农民喝上放心水
3月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工程导(截)流阶段移民安置验收;4月初完成上游围堰填筑达标;5月初3.2公里长的引水隧洞顺利贯通;6月料场选址工作完成……今年以来,椒花水库工程快马加鞭,朝着10月份启动大坝混凝土浇筑的目标全速推进。
作为长沙市“五个十大”中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重点水利工程,椒花水库于2020年9月开工,预计2024年完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浏阳城区、金阳新区、长沙县供水8130万立方米,解决这些地方枯水期水源性缺水问题,沿线40多万居民将喝上“椒花水”。
水是生命之源,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近年来,长沙市水利局大力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区域供水互联互通,开展放心满意规范化农村水厂建设,新建2处5万吨级水厂,提质改造18处千吨级水厂,近千处农村供水工程合并为215处,完成61处单村供水工程提质改造项目。
多年来,长沙县北部10个农业乡镇供水压力巨大,许多偏远一点的村用水全靠打井,然而一到干旱季节,水井便枯了,村民只能想尽办法四处打水。自2019年7月金井水厂通水运营以来,当地农户也吃上了自来水煮的香甜米饭。
“本厂水处理流程采用目前国内农村供水厂最先进的‘预臭氧+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主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二氧化氯消毒’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原水中的藻类和重金属,并且不留异味,配备的污泥脱水设备还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压制成饼,实现无废水排放。”金井水厂厂长龙杰介绍。
长沙市还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四化理念,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改善灌溉面积200万亩,年供水量达11亿立方米,为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灌溉供水保障。
据统计,长沙现运行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22处,规模水厂(千吨万人以上)47处,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约320万人,实现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扮靓乡村水景,生态红利节节高
浏阳河从罗霄山脉奔腾而来,在浏阳市达浒镇中洲岛深情一弯,成就了古朴动人的书香村。漫步村中,一口生态水塘如景似画,白云倒映水面,岸边翠绿丛生。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口废弃的黑臭水塘。”达浒镇镇长李博涵介绍,村上以全省“水美湘村”建设试点为契机,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主题,以村为单元,以水为主线,通过水系联通工程串联起6个美丽屋场,真正为美丽乡村建设引入“源头活水”。
如今,该村建成了全省首个县级水文化展示馆和水文化园,同时还将绿色水电站、大溪河防汛通道、水美广场、龙潭干渠主题码头等16个生态水利项目连点成线,打造了融“教育研学、生态科普、乡村休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项目,自2021年10月建设“水美乡村”以来,共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为集体经济增收超25万元。
长沙全面推动乡村水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清障疏浚、生态护岸、人工湿地等措施,有效改善河道水质和人居环境。同时实施山塘水库增容、河道渠系增蓄、小微水体增量,推进库塘相通、河道畅通、水系连通等工程,让水流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该市还开展“一江六河”水系绿化行动,完成造绿、提质面积4695亩,积极推动“水美湘村”建设试点,优美的河湖景观带动了乡村观光度假、休闲农业、民俗体验等绿色产业发展。
望城区团山湖村引入社会资本强力治污,家家户户均完成“三池一地”改造,湖中则按科学配比构建水生态自平衡系统,重塑了“鱼翔浅底、岸芷汀兰”的美景。目前,村里正在建设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产业园和水生植物基地,预计投产后产值将达1000万元以上。
岳麓区桐木村以源头治污、定期治淤、铁腕治违、精准治脏、生态治岸为抓手,掀起全域治水、全民护河热潮,披上“绿衣裳”后的荒坡引来莲花书栈等12家精品民宿落户,月亮湾民宿走廊逐渐成型,2021年村集体经济达29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7万元。
长沙县江背镇沿浏阳河、三叉河打造湿地公园、龙舟体验中心、渔夫广场等,一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果园镇得益于好水质,花果村稻田养虾渐成气候,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2.38万元提高至36万元;金井镇借助金井河一溪清水,打造成远近闻名的“茶香小镇”,绿茶产业、文旅产业展翅腾飞……
“水经济”“水产业”“水文化”蓬勃发展,长沙不仅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的乡村画卷,也唱响了一支乡村振兴的奋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