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2020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娴 王铭俊 黄婷婷
9月23日,《湖南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发布。在这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上,高技术制造业、科研投入、进出口等主要指标汇成一个个跃动音符,奏响湖南高质量发展强音。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为湖南擘画“三高四新”宏伟蓝图。湖湘儿女锚定“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动制造业锻造新实力、科技创新汇聚新动能、开放发展实现新跨越。
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成为稳增长“压舱石”
金秋时节,山东省“一号工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现场,三一重工4500吨履带式起重机将重量超过1400吨的庞然大物一次吊装完成,误差精度远优于控制标准。
这台全球最大吨位移动起重机采用的液压油缸,由位于娄底的三一重工中兴液压件有限公司自主研制。“这是对自产液压油缸能力的一次重大检验。”三一重工有关负责人表示。
制造业发展要靠创新,要靠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我国工程机械设备上的液压油缸等关键元器件以前大多依赖进口。中兴液压17年坚持自主研发,为重型装备打造“关键核心”,成为湖南把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的缩影。
从实施新型工业化到建设制造强省,如今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始终把发展制造业摆在重要位置。
2012年,我省规模工业企业1.29万家,无一家跨进千亿门槛。作为湖南大型工业企业之一,华菱钢铁当年营收不足600亿元。到2021年,由华菱集团蝶变而来的湖南钢铁集团,营收迈上2000亿元台阶。
深化调整,优化升级,“制造湘军”全新亮相。10年间,全省千亿工业企业从零发展到5家,百亿工业企业从14家增至39家;规模工业企业净增5600多家,达到1.8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中部第一。
抓住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4个“着力点”,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等“8大工程”,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湖南制造业“筋骨”强健、后劲充足。
10年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0.89%增加到1.71%,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保持在80%左右,形成“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2家国家级+6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驱动发展。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度居全球第一,中小航空发动机规模和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全省“3+3+2”产业集群体系中,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进入“国家队”,数量居中西部第一。
2021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4162亿元,10年里年均增长8.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3%,比2012年提高5.5个百分点。3个万亿行业、14个千亿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
创新成果令人振奋,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
平均亩产1138.5公斤,刷新湖南一季稻单产纪录!9月23日,隆回县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再次传来好消息。
不断刷新“中国产量”的超级杂交稻,展现“中国算力”的“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的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湖南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领跑世界。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湖南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省政府连续两年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攻克大型掘进机主轴承等关键核心技术53项,开发8英寸硅外延自主可控成套装备等新产品48件,北斗应用领域接收机核心技术国内领先。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重要载体。今年来,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湖南省实验室相继揭牌,以国家使命为导向,锻造种业、工业“五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战略科技力量迅速崛起;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预计今年底实现整体竣工……湖南努力夯实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支撑,服务重大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需求。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源泉。为栽好引才“梧桐树”、筑好人才“蓄水池”、涵养人才“生态圈”,湖南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包干制+负面清单制”,赋予科技创新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截至2021年,湖南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共支持290人,湖湘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选育498名优势领域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三湘大地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成果令人振奋,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湖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翻番,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幅度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二;获国家科技奖励114项,通用项目主持获奖数居全国第六。
2021年,全省签订技术合同17721项,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金额1261.3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78倍、29.86倍;全省专利授权98936件,是2012年的4.26倍。
科技创新工作5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湖南,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正加快迈向科技强省。
外贸发展新跨越,开放湖南世界瞩目
湖南的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产品等高端制造,服装、箱包等消费品,广受国际市场好评。
波士顿龙虾、卢旺达干辣椒、越南火龙果,来自东盟、非洲等地的进口食品,日益丰富了湖南人的餐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外贸发展相继迈过2000亿、3000亿、4000亿和5000亿元台阶,逼近6000亿元关口。长沙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湖南进出口总值占全国份额从0.57%提升至1.53%。
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湖南的“国际朋友圈”变大了,贸易伙伴遍及223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占湖南外贸总值比重,比2012年分别提高4.5和8.1个百分点。
开放湖南,世界瞩目。
2017年,山姆首次进驻长沙,首店销售4年增长3倍;本土社区电商兴盛优选吸引境外投资超43亿美元;博世长沙工厂入选2022年新晋全球“灯塔工厂”名单……截至今年6月,来湘“三类500强”企业已达187家。近10年,来湘投资兴业“世界500强”企业新增36家。
同时,目光投向广袤海外市场,湘企阔步“走出去”。10年间,湖南对外投资存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51%。隆平发展、安克创新、湖南建设投资集团……这些企业10年前对外投资存量均为零,而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放异彩。
9月23日,8台二手工程机械设备从长沙出发,出口中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长沙二手工程机械“出海”再获突破。
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在全国率先探索“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标准化模式”,帮助进入“存量时代”的工程机械,打开一片国际新蓝海。
湖南自贸试验区,这块近120平方公里的开放“试验田”,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为国家试制度,形成首批制度创新成果47项,其中全国首创性成果23项。
湘非合作焕发全新活力。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对非平台落地湖南,务实推进对非合作,2021年对非贸易额跃升至全国第八、中部第一位。
易货贸易、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出口……湖南对非贸易新业态蓬勃兴起,孕育着更广阔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