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娄底:积厚成势见锋芒
——娄底十年发展谱写新时代篇章

  紫鹊界梯田美如画。 柳勇 摄

  娄底城区风光。 柳勇 摄

  正在建设中的湖南宏旺年产96万吨高牌号硅钢项目。 申晔军 摄

  涟钢高强钢项目生产线。 李中声 摄

  古塘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刘锋 摄

  锡矿山重披绿装。 陆波 摄

  高山小镇土坪村。廖朝霞 摄

  高灯河畔水系连通工程。

  (娄星区融媒体供图)

  熊小平 周俊 李梅花 龚雅丽

  十年高歌,响彻湘中;

  十年奋进,潮涌江河;

  十年丰收,幸福城乡。

  园区的生产车间,“娄底制造”“娄底智造”不断刷新着纪录;美丽乡村的田野,农民喜获一年又一年的丰收;繁华城市的街角,志愿服务的文明之光照亮一张张笑靥……娄底用3600多个日夜的奋斗,谱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

  过去的十年,是娄底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十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十年,是城市名片不断擦亮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今天的娄底,阔步走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2021年,娄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

  娄底市委书记邹文辉说:“要厚植民本情怀,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为群众着想,善于做群众工作,真心替群众解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风正顺,帆正满,路正畅。娄底正以昂扬的斗志,“闯、创、干”的劲头,崛起湘中!

  1.开动引擎,“钢铁侠”进军“材料谷”

  【数说】

  当前,娄底“材料谷”拥有规模以上材料企业247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526亿元,初步形成以钢铁新材、先进陶瓷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变迁】

  涟钢棒材改造项目(棒三线)生产车间内,一块钢坯经过整个生产线机械化加工,到另一头成品螺纹钢产出,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

  这就是现在的“涟钢速度”。1958年,涟钢在娄底建成投产。湖南的第一炉铁水、第一支棒材、第一卷板材,都诞生于此,以涟钢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成为娄底产业的立足之本。

  淘汰落后产能,才能赢得发展新动能。在寻求突围的路上,涟钢锚定薄板深加工产业,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产方式提质提效为抓手,实现“优钢”向“特钢”领域转型,一跃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立足“钢”基础,做足“钢”文章。

  随着涟钢一系列具有世界竞争优势的高端钢铁薄板产品投入市场,娄底也吸引着优质企业集聚,铺展成一条巨型“钢链”,带动钢铁新材、工程机械“两大产业”集群发展。

  一块钢材从涟钢“出发”,经华菱安赛乐米塔尔、华安钢宝利等企业接力,升级为高强度汽车板,抢滩国内外一线汽车品牌市场;经菱峰实业等企业深加工及预处理,供货三一路机、液压油缸等机械制造产业;经中厚机械等企业延伸,形成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娄底逐步告别“傻大黑粗”的产业结构。

  走过非凡十年,娄底“两大产业”从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输出,从粗放型生产向高强钢、特种钢等市场进军,生产方式从传统工艺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产业布局从以钢铁新材、工程机械产业为主导向多链条发展、多点面开花的材料产业蝶变。

  【跨越】

  娄底曾以“千万吨煤”“千万吨钢”“千万吨水泥”等闪亮名片傲立湖湘,迈出了“钢铁工业新城”“湖南鲁尔区”的传奇历程。

  随着能源逐步枯竭、产业结构调整,娄底围绕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钢铁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先手布局材料产业,抢滩新经济高地。

  娄底发挥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的引擎作用,统筹推进先进陶瓷、电子信息材料等8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重要原材料“四轮驱动”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

  从“钢铁侠”进军“材料谷”,娄底明确“谷区”、找准“谷谱”、绘制“谷图”。以涟钢、VAMA为“链长”,重点发展汽车板、硅钢等钢铁新材产品;以三一为“龙头”,重点发展液压油缸、路面机械等工程机械制造业,形成以钢铁新材、工程机械“两大产业”为引擎的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加大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推动硅钢、先进电子陶瓷等关键战略材料产业由大到强;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做优电子信息材料等前沿材料产业;以冷耐、格瑞斯门业等为代表,推动耐火材料向高品质高端化发展,壮大新型建材和环保材料产业。

  目前,娄底钢铁新材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已建成亚洲规模领先的高强钢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硅钢热轧基板生产基地、湖南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集中区——新化电子陶瓷产业园、全球重要的玻璃窑用硅质耐火材料生产基地。

  2.大刀阔斧,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

  【数说】

  近年来,娄底累计部署落实 1105项改革任务,赋予娄底经开区1659项管理权限,93.7%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296件“一件事”实现全省无差别办理,新增市场主体15.3万户;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

  【变迁】

  7月21日,华安钢宝利二期项目新型激光拼焊线和异形落料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该项目可将高强度汽车用钢加工为成型的汽车板,实现高强钢激光拼焊板高端产品国产化。这是华安钢宝利一期项目投产后,于2018年继续在娄底投资建设的项目。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当年初,企业相关手续未办理,项目进展缓慢。娄底为此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协调组,指派专人全程跟进。原本需要6个月才能完成的审批工作,不到3周时间完成,职能部门还帮助企业按政策免除了进口设备关税。“我们在娄底获得了很大支持!”二期项目的投产仪式上,钢宝利公司负责人竖起大拇指说,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

  项目“引得来”又“留得住”,得益于娄底在服务效率上与时间“赛跑”,在服务质量上与沿海地区看齐,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娄底大力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探索出一条条“联合审批”“容缺审批”“一费制”“一窗办理”等新路子,效果凸显。

  走过非凡十年,娄底市场主体审批从严审准入到宽进严管,企业开办可4小时办结、不动产登记由5个工作日办结缩至3小时出证,各项指标事项的办理环节、申报材料、费用大幅压减;服务方式从等企业来找变干部主动上门服务,对企业合理需求“有求必应”;办事渠道从“线下跑”转向“网上办”。

  【跨越】

  今年,省委、省政府对市州绩效考核作出调整,把娄底从二类地区调整进入A类地区。娄底向全市发出“争先创优高质量发展”动员令。

  高质量营商环境就是高质量发展。娄底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高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标杆城市最新经验做法,努力把娄底建设成为营商环境优秀城市。

  锚定目标,娄底全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对政务服务平台、政策超市、金融超市等“七大平台”建设,企业开办、建筑许可、获得用电等“十三项指标”攻坚,“三集中三到位”改革等开展专项督导,对市场主体、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和问题进行督办交办。

  围绕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娄底开辟网上“营商环境直通车”,实行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审核、交办来电诉求,对带有普遍性及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直报市委书记、市长;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做到政务服务“进一扇门、办所有事”。截至4月25日,已有44家市直单位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事项686项,进驻率达97.9%;授权办结事项671项,授权率达97.8%。

  娄底先后开通“政策超市”和“金融超市”APP,企业可在线找政策、申报、办理所需业务,还能足不出户“逛超市、选产品”、快速获得线上融资。两个APP互联互通,助力企业快捷、高效享受各项政策红利,推动各项纾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此外,还大力开展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做好资金、用工、供应链、土地等要素保障,着力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3.新风劲吹,擦亮全国文明城市底色

  【数说】

  2020年,娄底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目前,已拥有63个志愿服务组织、600多个志愿服务站(岗)、2768个志愿服务团队、61万名注册志愿者,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101个。

  娄底涌现出国家级及省、市好人290名,其中有全国道德模范肖光盛、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郭远红,全国最美志愿者朱鹏涛以及4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14名中国好人、153名湖南好人。

  【变迁】

  走进娄底市水利公司家属楼小区,一栋栋粉刷一新的楼房显得格外靓丽,干净整洁的小区内,居民聚在凉亭内聊着家常。

  “1978年就住进来了。改造前,小区的配套设施老化,生活很不方便。”80岁的李阿姨介绍。

  娄底是一个从乡村小镇发展起来的年轻化城市,几十年过去,老建筑、老小区相继出现管网破旧、下水道堵漏、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困扰群众多年。

  2018年,娄底启动老旧小区试点改造项目,以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为牵头单位,市城发集团及各县(市区)为项目实施主体,相关街道办事处作为群众工作主体,全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2020年,水利公司家属楼小区被纳入改造名单。“通过改造,水泥瓦换成了树脂瓦,防水美观,小区内坑洼道路变成沥青路,还新增绿化带、停车位。”73岁的小区居民晏阿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走过非凡十年,文明成为娄底的一张闪亮名片,不断涌现的“好人”,让城市充满热血;2768支志愿者队伍,覆盖大街小巷,成为一抹红色风景;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有事搭把手、邻里互助成为常态,文明之花正绚丽绽放。

  【跨越】

  2020年11月20日,娄底市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娄底不断涵养城市文明。2018年,在获得两次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后,娄底发起新一轮冲刺。提出“创文三年行动计划”,分年分步、有力有序推进创建工作。

  娄底成立创文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市区领导包重点项目、包主次干道、包社区帮扶的“三包”领导指挥机制,市级领导挂帅出征,亲自调度;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担当创建第一责任人,广大党员干部充当创建工作主力军。

  随着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娄底瞄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综合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农贸市场改造、文化场馆建设等项目,12条“断头路”全部打通,9条城市道路全面改造升级。

  在服务城市发展一线,娄底着力打造“乐坪乐”“长青藤”“上梅红”等志愿公益活动品牌,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打造娄底文明“最硬”软实力。

  4.全域旅游,书写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数说】

  2021年,娄底实现旅游总收入339.98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次3293.68万人次。

  娄底有新化山歌、涟源湘剧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鹊界梯田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化县、涟源市入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

  娄底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

  【变迁】

  “这片石林叫‘万马奔腾’,就好像几万匹白马在草原上奔跑。”冷水江锡矿山中心学校教师段光辉深情讲述,“学生时代的我能看到的是烟雾、矿渣以及黄色的光秃秃的山头,捂住鼻子也能闻到难闻气味。”

  被誉为“世界锑都”的锡矿山已有120余年采炼历史,但肆意开采曾让矿区满目疮痍。冷水江从矿企整治入手,在将锑冶炼企业从2010年91家整合至9家的基础上,于2019年投资3亿元,在锡矿山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将老矿区建设成为集革命历史、工矿文化、地质遗迹、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美丽矿区。

  目前,锡矿山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已全面完工。“昔日荒土废地变身生态游园,家乡正在挖掘另一笔‘富矿’——工矿旅游。”段光辉说。

  走过非凡十年,锡矿山从满目疮痍到重披绿装;从驶进驶出的物流运输车辆到追寻红色印记、工矿痕迹的各地游客;从“养崽不上锡矿山”到工矿旅游“网红打卡地”。百年老矿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跨越】

  娄底,这方由娄星和氐星交相辉映的土地,青春、美丽而又富有魅力。

  10年来,娄底大力实施文旅强市战略,着力打造“蚩尤故里、湘中明珠”品牌,扎实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

  娄底深入挖掘梅山文化、耕读文化、湘军文化等文化资源,凝练具有娄底特色的文化品牌。重点以蔡和森纪念馆和蔡和森蔡畅故居、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李聚奎故居等为载体,着力培育“红色文化”品牌;以涟钢、锡矿山工业旅游区、楚怡工业学校新化旧址等为载体,着力培育“工业文化”品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着力培育“新化山歌”“梅山武术”“珠梅抬故事”等非遗文化品牌。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娄底以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重点村、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精品民宿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乡村旅游建设。双源村、油溪桥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下团村、洪山村、渠江源村等8地被列入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在景区务工就业、开办民宿、发展特色种养,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5.民生提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数说】

  2021年娄底分别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普通高中大班额497个、394个,7所芙蓉学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2年以来,娄底开工改造城市棚户区152332套,竣工148248套,完成投资2317.8亿元;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05个,49667户,完成投资16亿多元。

  在全省真抓实干激励考核中,娄底市本级“根治欠薪”和双峰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指标分别获得先进。

  【变迁】

  漫步在娄星区万宝芙蓉学校,红色教学楼次第排开、室内篮球场宽敞明亮、田径场绿草如茵。“家门口有了好学校,小孩离家近方便照顾。”聂启桂说。

  作为一所毗邻城区的乡镇公办学校,学校的建立,有力解决城区学位不足问题,链接娄底一小和区域内两所村小,打造“上联名校、下联村小”的教学网络共同体,推动名师优课向农村延伸,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走过非凡十年,娄底新建与扩容同步推进,增加城区学位,巧妙化解大班额;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建设多方提质增效;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跨越】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带领人民奔向幸福的方向。

  孩子“好上学”“上好学”,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娄底通过新建学校、扩容老校、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启动消除化解大班额专项行动,开展“全面改薄”工程。不断增强农村师资力量,持续促进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娄底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健全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全科医生驻村全覆盖。全市平均每万居民拥有5名全科医生,居全省市州第一。1825个行政村已实现全科医生驻村全覆盖。

  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住有所居。娄底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并逐步辐射所有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入住“新家”成为“新市民”。将公租房配租纳入助企纾困增效范畴,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存量闲置房屋改建、新供应国有用地新建等方式,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抽调专业力量对历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清查,对项目建设情况及分配情况等进行全面清理。

  稳就业,就是稳人心、稳大局。娄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力破解企业招工难、引才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难。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开展实用性强的“订单式”培训。制定“人才新政36条”,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需求“双向对接”。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