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大道向前 红土地的告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东:“第一军规”铸担当

  6月29日,桂东县沙田镇“第一军规”广场。

  6月29日,桂东县沙田镇,游客在《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颁布地景区参观学习。今年,该景区进一步提质升级,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红色旅游发展。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6月30日,桂东县沙田镇,上海建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桂东分公司,员工在加工生产电子元件。

  【红色印记】

  罗霄山脉南段,桂东沙田镇,“第一军规”广场丰碑矗立。

  时间回拨到94年前。

  1928年4月3日,沙田墟老虎冲“三十六石坵”稻田内,工农革命军战士高举红旗,昂首挺胸。稻田周围和附近山坡上,围满了穷苦百姓。

  毛泽东身着灰布军装,健步登上田边临时搭起的土台,掰着指头,逐条逐项地向部队颁布《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这是第一次以军规的形式突出强调革命军队的政治纪律和群众纪律,被誉为“第一军规”。

  从此,步调一致军歌亮,金戈铁马战旗红,这支植根于人民的队伍,披荆斩棘,无往不胜。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娟 

  通讯员 郭俊利 朱永来

  桂东,湖南海拔最高的县城。

  比海拔更高的,是这里代代传承、影响深远的“军规精神”。

  1928年,毛泽东在桂东沙田颁布《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成为人民军队的治军法宝。

  时光荏苒。一代代桂东党员干部传唱《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这一脍炙人口的歌曲,将军规之魂深深融入这片红色土地,践行群众路线,促进乡风民风,清廉党风政风,昔日老区绽放新颜。

  从一块门板到“第一军规”

  军规精神代代传 

  青砖、黛瓦、马头墙,沿着“第一军规”广场拾阶而上,一座灰色清代建筑映入眼帘,牌坊上刻着3个金色大字——万寿宫。

  1928年4月的一个夜晚,毛泽东就是在这里的后殿右厢房,反复思考,捻亮油灯,奋笔疾书写下——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如今,这里成为《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颁布地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门左边的一间厢房内,陈列着一块当年工农革命军战士睡过的门板。这块门板,被沙田镇南边村村民郭国齐一家悉心保存下来,才成为今天的一件珍贵文物。

  穿过沤江,一路向北,便来到了郭国齐的老屋。几间砖木房,记录了岁月的沧桑,也凝入了历史的厚重。

  “听我父亲说,当年,10多名战士就睡在我家老屋门外屋檐下,借来老百姓家的门板架在板凳上,上面铺着稻草,第二天重新把门板上好,把稻草捆好。”74岁的郭国齐边说边扎稻草演示。

  从小,郭国齐就听父亲讲述红军的故事。红军临走时,见他家穷,便留下了一床棉被、一床毯子和一把马刀。如今,这床棉被和毯子,静静地躺在纪念馆内。

  “爷爷和父亲总说,从来没见过对老百姓这么好的军队。”郭国齐裹着这床毯子出生,听着红军故事长大,随着年岁的增长,更能感悟这份浓浓的鱼水情。

  1975年,27岁的郭国齐光荣入党,此后扎根南边村,当了38年的村干部。

  “听党的话,勤恳为民,不要计较利益,先把事情做好。”郭国齐从未忘记父亲的叮嘱,村民只要有需要,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帮助解决,用踏实肯干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退休后,郭国齐常到“第一军规”广场和万寿宫走走,给游客讲讲他知道的红军故事。

  在沙田,军规故事人人知晓。景区讲解员陈耿经常看到,当地百姓带着孙辈,来纪念馆讲述红军故事。

  2016年,陈耿回到故乡担任讲解员,每场半个多小时,有时一天要讲解五六场,但他乐此不疲,“每一次讲解都是学习,看到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来参观,作为‘第一军规’广场的宣传员,我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今年以来,“第一军规”颁布地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8.7万人次。

  更让陈耿感到欣慰的是,当地还有了一群小小讲解“接班人”。

  走进沙田第一完全小学,“扬军规 立品行”六个大字赫然醒目,军规浮雕、墙绘处处可见,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

  音乐课唱红歌、美术课绘制革命传统物件、培养小小讲解员、评选“军规好少年”……军规精神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红色文化,是沙田独特的基因。党员讲、老师讲、群众讲、学生讲,近一个世纪以来,人民军队留下来的红色故事,滋养着一代代沙田人,成为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从“不拿一针一线”到联系服务群众

  架起干群“连心桥” 

  从“第一军规”广场到万寿宫社区服务中心,路程不到500米。

  对于80后社区党支部书记郭桂标来说,这段距离,犹如一条精神纽带,连接跨越时空的初心传承。

  “当年,红军以铁的纪律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去年1月,郭桂标一上任就带领7名社区“两委”成员,走遍了社区190多户人家。

  拉家常、问冷暖、听诉求……社区“两委”制定了党员联系群众表,要求每月至少上门走访一次。23名党员干部每月电话联系一次、每季度上门服务一次。支部每周进行问题汇总,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讲一百条道理,不如为群众办一件实事。

  出行不便,一直是万寿宫社区竹山下组居民最大的“心病”。原来,自从2020年搬到集体联建点后,家门口的砂石路一直未硬化。看到新书记上任,居民自然“不客气”:“先把老问题解决了再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说干就干。协调资金、确定方案、跟踪进度,郭桂标带着工程队忙活了几个月,在去年硬化320米道路的基础上,今年又硬化了400米,还打算在一旁的空地安装健身器材,为居民打造一处休闲活动小广场。

  完善排污管道设施、改造人行道、新建停车场……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小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赢得群众好口碑。

  竹山下组居民郭名勇是脱贫户,两口子身体不好,不适合长期在外务工,小孩正在读高中。考虑到这些情况,社区“两委”推荐他担任村务员,平时帮助疏导交通、清扫卫生、排查隐患等,每月工资1130元。

  “既安心在家门口就业,又可以兼顾家庭和农活。”更让郭名勇干劲十足的是,能协助社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为居民办事,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践行群众路线,让军规精神永放光芒,也架起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如今,从沙田到桂东,军规精神激励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服务群众,营造了清廉为民、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26岁的桂东县青山乡原副乡长方璇,心系贫困乡亲,将一腔热血洒在青山绿水间,是湖南在脱贫攻坚战中牺牲的最年轻党员;桂东县疾控中心慢病科副主任黄桂平,面对疫情,主动请缨驰援武汉,以医者仁心守护群众健康安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抗击疫情到改革发展,桂东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敢打硬仗,彰显为民服务的滚烫初心。

  “群众工作法,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法宝’。”桂东县委书记伍志平说,全县党员干部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从红色热土到绿色崛起

  老区人民过上幸福新生活 

  夏日,沙田镇文昌村的后山上,漫山遍野的岗梅长势正旺,三三两两的村民头戴遮阳草帽,正忙着除草、施肥。

  桂东平均海拔90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中药材资源丰富。

  曾经,重重大山困住了老区脱贫的出路,如今,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靠山。

  “就是想回来为家乡发展做点事情。”去年,返乡创业青年李永凤在文昌村流转了2000多亩荒山种植岗梅,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周边村民一起种植。村里60岁以上老人在基地干活,按工种每天工资80至120元不等,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桂东地理环境独特,种植的中药材药用成分高、品质好,市场前景广阔,每亩岗梅预计产值有1.5万元至2万元。”李永凤说,公司已跟深圳华润三九医药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同,每年按2000—4000亩的计划种植,对方保底收购。明年基地大量育苗,可免费给村民发放种苗,传授技术要领,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在桂东,青山绿水生金变银的故事比比皆是。目前,全县已种植中药材50余个品种,面积22万亩,年产量达3000至3500吨,产值2.1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优势,老区人民不等不靠,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位于县城东北部的金洞村,环罗霄山脉而建,绕沤江水源头而兴,是桂东县最早开设民宿的村,村民钟汉明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15年,泥瓦匠钟汉明放下砌刀,开办农家乐,生意火爆。后来,他把农家乐改造成民宿,现有房间20余个,旺季的时候一房难求。

  钟汉明“转型”成功,引起村民效仿,纷纷吃上了“旅游饭”。如今,在这个小山窝里,只见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房屋,一个个竹栅栏围着的幽雅小院,平整干净的水泥路通向每一家民宿。

  每年暑期,桂东600余家民宿热闹非凡,百姓腰包鼓了,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村民的环境意识更强了,家禽圈养、垃圾分类,门庭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以实际行动保护好青山绿水。

  一方红色净土,正在绿色崛起。推进红色与绿色相映成画,桂东全力打造全域康“氧”名胜区,塑造“桂东山水氧天下,第一军规放光芒”的文旅融合品牌。

  巍巍罗霄山,冲锋号声犹在耳。今日桂东,正奏响一曲红绿融合发展的时代赞歌,向党和人民深情告白。

  【青年观察】

  “人民”二字重若千钧

  赵彦婷(郴州市纪委监委干部)

  3个多小时车程,穿过十几个隧道,我以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的身份,来到桂东沙田。

  作为一名90后纪检监察干部,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沙田。随着“第一军规”广场映入眼帘,心中对“纪律”二字的敬畏,达到了顶峰。

  广场上庄严的纪念碑,无言地向人们讲述着90多年前的故事:身着灰军装的青年毛泽东,在这里目光炯炯、逐条逐项地向部队正式颁布《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

  小到一针一线,实到一张门板,这些纪律传承下来,发展为今天“党的六大纪律”。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更要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把纪律转化为自律,把自律转化为自觉。

  听郭国齐老人讲述工农革命军“上门板,捆铺草”的故事时,当年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正是人民军队铁一般的纪律作风和始终为民的情怀,才让老百姓衷心拥护和紧紧跟随。一路追寻,我深深感到,军规之魂已经融入沙田和桂东的每个角落,激励当地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矢志担当作为。

  “人民”二字重若千钧。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也是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心中最深的牵挂。更加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是我作为新时代青年纪检监察干部的心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