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事·要闻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23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乡创业天地宽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秉钧 

  通讯员 张明宽 白怡菲

  【名片】

  张林南,安仁县安平镇石门村人,在外打拼10多年。回乡创办花卉育苗基地,带动500多村民参与,不到一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

  【故事】

  安仁县安平镇石门村原来上千亩的荒山,如今被开垦种植花卉幼苗。“大家抓紧时间装车!”7月22日,正逢基地出苗高峰期,张林南一边忙着招呼客商,一边指挥村民装运花卉幼苗,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张林南,听说村里要建花卉育苗基地,毅然返乡,投身花卉育苗事业。采取“基地+村民”模式,已带动500多村民参与,现在平均每天能售出幼苗10多万株。

  疫情影响,返乡创业

  张林南,今年33岁。“我十七八岁就到外面闯荡,当过包工头,搞过农产品贸易,在外呆了10多年。”提起自己的经历,张林南笑着说,“以前在外面遇到困难时,咬咬牙关就过去了;这两年受疫情影响,也要咬紧牙关挺住。”

  “我判断疫情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张林南说,与其在外等待,不如回到家乡,再创一番事业。去年3月,听说村里要开发花卉育苗基地,他返乡投资1000万余元,流转1100多亩荒山,投身花卉育苗事业。

  “虽然我是农家出身,但转型搞农业,也是万事开头难。”张林南告诉记者,刚开始时,因为技术不过关,红叶石楠、杜鹃、金边黄杨、小叶栀子等10多个品种,幼苗成活率不到两成,这让返乡初期的他整日焦躁不安。

  “怎么办?没有技术,那就先去找别人学!”经过一番思考,张林南暂停基地生产,先后赴3省16市学习育苗技术。返回基地后,他每天与泥土作伴,把学来的方法一一进行试验。

  经过几番折腾,将几十种新方法进行对比后,张林南找到了一种育苗成活率高、又对土地没有损害的新方法。他进行批量试验,经过验证,新技术育苗成活率达到98%。

  张林南将草炭、草木灰、稻壳、农林废弃物等,进行合理配比后加工成轻基质,并给花卉幼苗营造良好生长环境,如制作网孔状的育苗容器,让幼苗根系自由舒展、充分吸收养分,幼苗根系自然发达,成活率也高。

  “不用土也能栽培?”张林南育苗的新技术一实施,不少得知消息的村民将信将疑,时不时来张林南这里看看,看到幼苗长势旺盛,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挣了钱后,不能忘本”

  突破苗木种植技术瓶颈后,销售对张林南来说不是问题,他的基地很快就见到了效益。他还大量生产轻基质,采购育苗容器,进行大批量育苗。由于幼苗品相好,一上市就被采购一空。

  “挣了钱后,不能忘本。”效益好起来了,张林南没有忘记乡亲们,他把村里待业在家的村民叫到一起进行培训。“只要大家想搞苗木,我都先提供轻基质、育苗容器和幼苗,手把手教大家种植技术。”张林南对大家说。

  基地里,62岁的陈秋莲熟练地把一株红叶石楠苗移栽到容器里。她说,育出的苗基地包销,等村民育苗挣到钱后,再付幼苗等成本给张林南,许多村民纷纷加入苗木种植。

  陈秋莲给记者算了笔账:育一株苗的成本不到0.5元钱,她家2亩多苗木地,今年6月赚了6000多元,加上她在基地打工的收入,一个月挣了近万元。

  基地运营10个月,当地已有500多名村民参与进来,到目前,石门村的苗木已实现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

  眼看着参与进来的村民和前来采购的客户越来越多,张林南又着手引进一些新品种,满足8000多名固定客户的需求。同时,上马数百万元的轻基质和育苗容器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回首疫情发生以来的经历,张林南很庆幸自己当初下定决心转型。

  【感言】

  危中有机

  李秉钧

  采访张林南时,他说,疫情影响下,很多行业承受压力,遭遇危机。但危机中往往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就看谁能抢抓机遇,迎难而上。

  张林南也坦言,他从商贸转型做农业,属于转换新的“赛道”,挑战很大。但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他看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咬紧牙关,一个个克服,奋力闯出一条新路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