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时事·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道向前 跃上新高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耀千年鹿角窑 以心相许一痴人
——农民收藏家张曼军与鹿角窑的故事

  6月15日,张曼军在欣赏收藏的鹿角窑执壶。 徐典波 摄

  鹿角窑酱黄釉弦纹双系茶壶。

  徐典波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典波

  岳阳有奇窑,民间亦有奇人。当岳阳县农民收藏家张曼军与古代中国六大名陶之一的鹿角陶相遇,产生了一段魂牵梦绕的奇缘。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张曼军无偿捐赠9件藏品。这些藏品,绝大部分来自张曼军的家乡荣家湾镇鹿角村周边,其中的青瓷执壶是一件鹿角窑的典型器物,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向公众揭开了鹿角窑的神秘面纱。

  “物尽其用,放在博物馆才是藏品最好的归处。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鹿角窑,要将它的文化价值发扬光大!”张曼军向记者述说藏在心底的“秘密”。

  儿时对家乡的“怪器”兴致浓厚

  鹿角村在哪?在洞庭湖畔,名字与麋鹿有关。古代此地麋鹿多、水路发达,为水上交通要塞。《资治通鉴》记载: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昌会楚兵攻朗州雷彦恭,淮南将冷业引水军相救,马殷遣“(许)德勋以大军进击,大破之,追至鹿角镇,擒业”。当年的鹿角镇遗址,就在鹿角村。

  1977年,张曼军出生。鹿角村像千百个江南农村一样,地处偏僻,以农耕渔业为主,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从记事开始,张曼军对家乡有与众不同的认识。左邻右舍的一些生活用陶罐,不少都是从田地里捡来的,与塑料、金属等器物大不相同。经常看到村里老人用这些陶器当瓢舀水浇地,做茶壶盛茶,装盐、油、腌泡菜等。

  更令张曼军感兴趣的,他和亲人下地劳作,或是去湖边走走,总能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器物。这些东西都是在湖边的窑里捡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修路,水泥少,附近村民便经常到湖边挖陶片铺路;湖边散布的陶片,一不小心就会踩到。

  这些“怪器”是哪里来的?年幼的张曼军很纳闷,这在他心里留下好奇的种子。

  张曼军回忆,他9岁开始跟外公学习诗词、研习写字,在传统文化浸染下中成长,一手蝇头小楷写得尤为娟秀。

  13岁时,张曼军拜乡贤彭双生为师,研习古典文学和诗词楹联。他痴迷书画,15岁那年,他干脆躲在家附近的橘园,在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里自学书画。

  与文化结缘,受文化熏陶,张曼军忘不了家乡的“怪器”,有空就去收集,放在身边把玩,还将它们画进画里,记在心里。

  醉心于鹿角窑的前世今生

  19岁时,张曼军远赴外地打拼,在一家文化公司从事工艺美术。张曼军喜爱书法,蝇头小楷派上用场,后来成为福建省文经书院签约书法家、福建省海峡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聘艺术家。

  在外漂泊多年,张曼军魂牵梦萦的还是家乡的那些“怪器”。他干脆回到家乡,用几乎全部的时间精力,收藏研究家乡的“怪器”,醉心于鹿角窑的前世今生。

  鹿角窑是岳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窑址为宋代遗址,鹿角陶为古代中国六大名陶之一。张曼军介绍,鹿角窑窑址位于岳阳县荣家湾镇(原鹿角镇)至中洲乡沿湖畔一带,绵延16公里,从费家河的兴旺咀至鹿角的陶家湖,因大部分窑址处于鹿角镇范围,故统称为鹿角窑。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七十年代经岳阳文物考古队勘查,有龙窑和立式窑170余座。1982年,岳阳文物工作队张中一在《试论鹿角古窑的时代问题》一文中,对当时的考查做了简要记述。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鹿角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巅峰到沉寂,鹿角窑的兴衰,与一场农民起义有关。”张曼军说,南宋年间,杨幺领导农民起义军,将今鹿角窑作为制陶场,专做军队生活器皿及外销陶瓷,充实军饷。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视杨幺为反贼,派岳飞屯兵湘阴,镇压杨幺,占山驻寨,逢码头靠船,要路设关,货船出入受阻,众窑均受牵连,干扰了窑工正常工作和出行。鹿角窑在历史上留下它光辉的一页后,戛然而止,至明清基本断代。

  张曼军收藏至今已有近30年,藏品1000余件,其中鹿角窑偏多且最全,壶、罐、钵、碗、碟等各种器型都有,纹饰有模印莲花、菊花或“寿”“大吉”等字,十分罕见。高23厘米、口宽13厘米的釉下彩绘执壶,全身施黄油,绘有大片花卉,堪称文化瑰宝。

  最大心愿是建成“鹿角窑博物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走进张曼军的家,一楼二楼都是收藏品,如同一个小博物馆。一楼共有3间收藏室,一间最大的全部是鹿角窑陶器,大大小小上千件藏品,它们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诉说着鹿角窑的昔日辉煌。

  盛夏江南,洞庭水满。为了解鹿角窑的保护现状,记者随张曼军在鹿角窑遗址周边探访。鹿角一带与陶瓷有关的地名,至今留有“瓷器坡”“高窑坡”“窑坡山”等。在一个名叫黄家窑的龙窑窑口,窑址分布线长,残陶瓦砾遍布,常年裸露于湖岸边和荆棘丛里,远远就可看到高筑的黄土堆和倾塌的窑洞。

  站在鹿角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前,张曼军望湖兴叹:“盘踞在洞庭湖沿岸庞大的窑群,曾为湘瓷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遥想当年,作坊林立,窑火红遍湖边的景象,那是多么壮观!”

  “附近居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加之外地文物贩子到窑址盗挖,给窑址带来很大的破坏,导致很多具有史料研究价值的陶器流散各地。”张曼军不忍鹿角窑陶瓷就此销声匿迹,多年来从乡亲们手中收集陶器,并多次到藏家手中收藏。收藏之路坎坷,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张曼军靠自己日夜写书法补贴收藏,加上亲友支持,坚持了下来。

  光耀千年鹿角窑,以心相许一痴人。张曼军拿出一本厚厚的蝇头小楷,是他正在编撰的《鹿角窑》。近年来,他一边收藏,一边研究鹿角窑文化,欲将其打造成家乡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张曼军说,收藏鹿角窑,只想为守护本土文化尽心,希望这些藏品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建成“鹿角窑博物馆”。

  “茶亦醉人何必酒,物能香我不须花。”张曼军的书房,悬挂的这副对联,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谈及今后打算,张曼军初心依旧,“鹿角窑是岳阳的、湖南的,更是中国的。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全社会都来关注支持,共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历史告诉未来!”

  农民收藏家张曼军保护“鹿角窑”的故事在坊间流传开来,引起专家学者关注。岳阳市文旅广电局文物科科长欧继凡表示,爱好、收藏、捐赠鹿角窑文物都是好事,保护鹿角窑,需要政府、文物部门还有民间共同努力。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建毛说,尘封近千年的鹿角窑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再次面世,40年前就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未引起学界和相关部门重视,保护工作亟待改善。

  鹿角窑的前世今生,张曼军的毕生梦想,牵动了各方。岳阳县博物馆馆长杨坚介绍,县博物馆已经准备与张曼军合作,对鹿角窑遗址进行调查研究。“有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及张曼军这样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鼎力相助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鹿角窑文化一定会在湘北大地绽放异彩。”

  ■专家视野

  尘封的鹿角与鹿角窑

  李建毛

  湘江入洞庭湖处曾有一古镇,传韩愈贬谪岭南经此,见地形如鹿角而取名,并留下《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元稹也有《鹿角镇》一诗。这里曾是湖区最繁华的市镇之一,也因交通便利,兴起一座规模庞大的窑场,产品转销各地。如今,鹿角镇已更名为荣家湾镇,鹿角窑早已因其衰落,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鹿角窑址因位于岳阳县鹿角镇而名,1983年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窑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对其做了勘查,时存龙窑、馒头窑炉170余座,窑址北起九马咀,南至铜盆湖一带皆有分布。勘查时试掘了吉祥湖三号、布咀山四号窑址。

  产品多为民间日常用品,如玉壶春瓶、罐、擂钵、茶壶、执壶,泡菜缸、钵、碗、盏、花瓶、香炉等,釉色多青釉、酱釉、酱黑釉、窑变釉,胎因含铁量较高呈灰白、灰、砖红、猪肝色等。装饰手法主要有模印、彩绘两类,还有少量刻花和堆塑。模印常见于碗,即将坯体倒扣在刻有各种纹饰的模具上,一是定型,保持大小规格一致,同时将碗模纹样印于坯体。纹样多见花卉、吉祥语或窑家记号,如缠枝莲、缠枝菊、双鱼、四鱼纹等,以及寿、福、大吉、福寿嘉庆等文字。彩绘饰法也分两类:一是以白色化妆土为彩,在深色胎上绘图,罩上透明青釉。二是在胎上施化妆土,在壶瓶罐的腹部或碗内等部位,以酱釉或褐彩绘画,再在非绘画部分施青釉或酱釉,彩绘部分则不施釉。图案常见有缠枝牡丹和缠枝莲花,笔画粗犷,或以二至四条直线为一组,并列竖排或交叉。入匣钵装烧,碗盏等圆器以垫饼、支丁等间隔具叠烧。

  关于鹿角窑的时代,张中一先生1982年曾撰《试论鹿角古窑的时代问题》(油印本),将其定为北宋末至南宋初年,且是北宋末杨幺起义军所经营的窑场,他们在耕种之余,“打渔作陶”(《岳阳县志》),后随岳飞镇压起义而衰落。张曼军藏一件碗模,上刻“明道二年”,可知窑场兴起时间略早。从器形看,大多器形是南宋、元流行的式样,且模印花纹技法、馒头窑等皆为北方瓷器烧造工艺,当是金人南下北方移民南迁带来的制瓷工艺。其兴盛期应是南宋至元。鹿角因其交通而兴,也因其是乱世时兵马必经之地,有些窑炉未及开窑便为历史尘封,其衰落应与战争有关。

  从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可见,鹿角窑是南北制瓷工艺融合的产物,窑炉有南北两种形式并存,装饰技法既有来自北方定窑的模印,也有长沙窑沿袭下来的釉下彩绘、粉地彩绘。入宋后彩绘技法逐渐演变为以化妆土、褐釉为彩料的独特技法,并在湘江流域窑场传播,营田窑、窑头冲窑、百梅窑、湘乡窑等均有采用,至衡山窑用作彩绘颜料又增加绿釉,影响两广地区。

  (作者系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古陶瓷经济研究》《长沙窑》等专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