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做好疫情防控需要财力物力保障,保就业保民生防风险都需要发展作支撑。
近日召开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
如何通过促进新型消费、提升社会服务稳增长?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杨兰英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微旅游”“云漫游”“露营经济”等旅游新业态相继出现,对旅游消费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在推进《湖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实施中,应针对旅游消费短期需求不足的“难点”、行业供给不够的“堵点”以及政府保障不全的“痛点”,突出民生导向,多维度呼应旅游消费新需求、多手段创造旅游消费新供给、多渠道夯实旅游消费新保障,加快推进我省旅游消费服务升级。
围绕“新需求”,挖掘旅游消费潜力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呈阶段性爆发和被动性转移趋势。应围绕消费者新需求,提升服务能力,挖掘消费潜力。
针对省内游、周边游占据主流,以高质量产品提升消费意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假期70%的游客出游半径没超过300公里,短时间、短路程的省内游和周边游成为当前最可行的旅游形式。为此,应优化周边旅程设计、推出丰富的旅游项目和高品质旅游服务,提升本地居民体验周边景点的消费意愿。
针对云端游、数字游比重上升,以细分化产品扩大消费数量。数字旅游是替代线下旅游的良好方式,同时需要以更细分化的产品弥补无法亲身感知的遗憾。比如打造可观看、可互动、可交易的多元数字游览空间,让年轻人通过沉浸式视听感知地处险远的非凡景致;让孩子们在动物园直播中隔空摸一摸小动物;让文博爱好者依托智慧眼镜领略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要通过一系列直播、沉浸、互动等细分化产品吸引越来越多消费者体验智慧旅游的独特魅力。
针对私家团、主题游快速增长,以个性化产品撬动消费需求。新一代旅游消费者更追求个性化和小众体验,为此,旅游产品需要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解锁多样“玩法”,推出房车游、骑行等更多走心、有温度的新颖活动,赋予游客多元体验,开拓旅游消费新领域。
创造“新供给”,激发旅游消费活力
尽管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我国旅游消费高端化、品质化发展方向并没有改变。旅游产业应精准把握旅游消费未来发展趋势,积极打造旅游新供给。
深挖熟悉场景的未知资源。旅游产业应打破“风景只在远方”的固化标签,深度开发周边景点中有新意、能给游客带来惊喜的旅游产品。比如长沙利用创建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契机,推出“春暖花开·微游长沙”活动、五一商圈精彩夜游、街口粉色斑马线设计等,让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感受到更加立体多面的城市风貌和湖南文化。
开发“去不了”场景中“触得到”的服务。湖南旅游数字云平台、省博物馆全景虚拟游等,满足了游客们“云”游“诗与远方”的期待。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聚合数字资源,为游客提供更为自主、便捷和舒适的服务。比如旅游企业可网罗意大利、埃及、日本等国家成熟的旅游互动体验和智能化服务,提供文字翻译、语音讲解,并向游客推荐美食、为其定制纪念品等,让游客体验感倍增。
对粗放旅程赋予精细设计。旅游产业应改变一次旅程就是“几处美景+几间住宿+几次用餐”的刻板设计,针对“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文化”“旅游+社交”等不同类型旅游拿出最符合游客预期的方案,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和消费舒适度的要求。比如2021年推出的大湘西、大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已成为房车和露营爱好者的“玩美路线”。
夯实“新保障”,提升旅游消费动力
为优化旅游供给结构、刺激旅游消费全面复苏,各级政府应提供更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
落实产业规划,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我省正着力构建五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板块、五大省际文化旅游联动区、四大文化旅游走廊的“554”全省文旅发展新格局。各级政府应持续关注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将宏观规划与纾困政策有机结合,及时调整、完善和优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科技赋能、市场宣传等方面具体措施,全力稳住旅游产业发展基本盘,提振市场信心。
分类分项精准施策,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各级政府应根据旅游业产业链长、涉及企业类型多等特点,科学贯彻“精准防控”措施,保障旅游基本面;加快“新基建”进程,延伸旅游数字场景;加大对中小旅游企业的金融扶持,推动旅游市场转型迭代;搭建多元市场对接平台,拓展旅游消费客源。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保障产业行稳致远。应乘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春风,系统挖掘、开发、整合、宣传全省旅游资源,统筹建设旅游数据共享平台、综合交通服务平台、旅游安全监管平台等;加大旅游业与文化、生态、科技深度融合,提供全面、精细的前景预测、行业分析和技术支持;加强人才教育,培养一批文旅干部、旅游策划师、智慧型导游等,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