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培生 罗徽
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3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行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一时间温暖全国。
总书记念兹在兹。2020年9月16日考察湖南时,习近平总书记首站就来到这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42人的小山村——沙洲瑶族村。他指出,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总书记的殷殷关怀谆谆嘱托,化为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实现乡村振兴、致富一方百姓的强大动力。去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71万元,村集体收入70.5万元。
红色故事接力讲,红色基因代代传
6月15日,记者来到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内,听着初心故事,感受长征情怀。
“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讲解员朱淑华饱含深情地讲述曾祖母徐解秀和“半条被子”的故事。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个专题陈列馆里久久驻足,深情嘱托——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总书记的嘱托,深深印在了徐解秀后人们的心里。
“半条被子”故事的广泛传播,引得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朱淑华放弃待遇相对优厚的外地工作,应聘成为这里的讲解员。游客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要讲解十几场,经常讲得“嗓子冒烟”,仍旧孜孜不倦。
“作为‘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的后人,回到村里讲好这个故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朱淑华说,家族中有6人成了专职讲解员,她的84岁的叔爷爷朱中雄更是每天义务讲解。
在“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旧居,徐解秀的小儿子朱中雄轻轻拂去床上的尘埃,告诉游客,这便是他母亲和女红军睡过的那张床。
“总书记来了沙洲,跟您说了什么呢?”听完了故事,有游客问。
“那天,总书记走进我的儿子朱小红家,最先来到我的卧室……”想起总书记的关怀,朱中雄的心里倍感温暖,“总书记看到床上的被子铺得平平整整,关切地问我被子暖不暖。我赶忙回答‘被子很暖和很舒服,现在我家的被子多得盖不完’。”
“总书记希望我们一家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朱中雄说,他现在每天都去故居义务讲“半条被子”的故事,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共产党,“只要我还能走动一天,就要牢记总书记的话,把‘半条被子’的故事讲下去。”
在朱家人的带动下,村里人人都是讲解员,不遗余力地宣传红色故事。
去年4月,“红色汝城”讲解志愿者培训班开班,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的学生纷纷要求参加。朱紫优、欧阳蓓蕾等小朋友学成归来后,主动到景区为游客讲解,参演“半条被子”的故事情景剧、红色歌曲合唱等活动。
沙洲瑶族村党支部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挖掘提升“半条被子”红色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支部党员轮流到景区做微宣讲,创新开展红色教育,形成“人人能讲红色故事、个个都是精神传人”的良好氛围。
汝城县还通过在沙洲景区举办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式(汝城分会场)、“红心向党、沙洲有李”柰李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会活动,拍摄电影《半床棉被》和《烽火汝城》,掀起重温“半条被子”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一个个高潮。
时光流逝,“半条被子”的精神在沙洲瑶族村不断延续……
听党话跟党走,幸福日子在前头
这里,不仅有红色基因的传承,还有“绿色产业”绽放的活力。
柰李挂满枝头、小黄姜长势良好……6月的沙洲瑶族村,绿意盎然。1500亩的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果蔬满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沙洲瑶族村考察时,曾与种植大户张有发亲切交流,鼓励张有发继续把产业做好。
“总书记说,要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张有发回忆起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交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张有发在沙洲瑶族村流转土地9.8亩,成立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农户”方式带领当地村民种植小黄姜。听了总书记的教导,他又成立了文明聚农优品特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带领全县58家合作社,统一包装、统一价格,销售“文明柰李”和其他水果。
去年,张有发通过销售小黄姜和水果,赚了100万元。
“张有发如今是真的‘发’了,前不久还花40万元买了台小轿车。”记者采访时,正巧碰上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拎着一篮子菜回家。
跟着朱小红来到他家土菜馆,一栋青砖黛瓦的3层小楼,“沙洲土菜馆”的招牌格外醒目。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与朱小红全家人坐在一起的照片。
此时,土菜馆一片喧闹,楼上楼下挤满了客人,老板娘朱陆英忙得不亦乐乎。
“自从总书记到咱家后,土菜馆便成了网红‘打卡’点,来沙洲的游客很少不来咱家的。”朱小红高兴地说。
土菜馆除了朱陆英负责打理外,还请了几位村民帮忙。朱小红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接待400多人,仅中午一餐就能收入近万元。去年一算账,他家收入达到30万元。
这几年,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村里的土菜馆、民宿客栈、特色商品店、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摊位135个、餐饮11家、民宿7家、特产商店30家,该村许多人纷纷吃上旅游饭。
沙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向群说,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去年8月,总投资7000多万元、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芙蓉学校,在村口建成并投入使用,1195位学生在崭新的教学楼里读书,其中,包括总书记在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见过的那一批学生。
总投资3000万元的“幸福新村”正在加紧建设,新村建成后,能为48户村民解决住房需求。
村里正在推行上门办、马上办、代理办等政务服务模式,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免费公交卡和医保社保、临时救助等。村民一半的医保费都是由村集体收入缴纳,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领取200元养老金……
历史如镜,映照初心。一个个践诺兑诺的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村民们对党的感情愈发深厚:听党话跟党走,幸福日子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