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观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新农人”是弄潮儿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走得再远,依然心系故乡。6月11日下午,由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与止间书店共同举办的“青年说”线下活动在长沙举行。主讲嘉宾80后企业家商辉,为现场听众带来了有意思的一课。

  7年前,商辉带着在珠海、北京、长沙等地15年的幼儿教育管理经验,回到家乡桃源县变身“新农人”,精心打理着她的那片山水、耕耘着2100多亩农田。现场听众提问她这些年的酸甜苦辣,她说回归自己家乡,为村民、为孩子建设一个理想家园,是她的心愿。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商辉创办的企业拥有包括稻谷、黑猪、鸡、鸭等有机认证产品和转换产品16种;中科院博士胡春青回到家乡山东省曹县大集镇,和妻子一起创业,经营演出服装和汉服;毕业于同济大学的90后夫妻柯嘉华、周晰,回到家乡福建省南靖县,经营“开心农场”、发展生态种植……乡村留不住人才,是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普遍性问题。乡村振兴归根结底需要各类人才去振兴、去推动、去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如今,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一批“新农人”再入农门逐渐成为一股潮流。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1120多万,由此推进了各类乡村产业的转型与发展。

  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奔头的职业”。商辉笑谈“自己是搞幼儿教育里最会搞农业的,搞农业里最会搞幼儿教育的”。她作为“新农人”,既“新”在对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与开拓精神,又“新”在依托自己熟悉的领域,做“一加一”的增量。一边发展有机农业,一边利用农业基地搞研学教育。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从大地上走出来的人们,更懂得如何亲近脚下这片土地。

  未来的乡村振兴,最终目的是实现“原住民的振兴”。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返乡创业,不仅仅带动周边的村民就业,为父老乡亲创造条件“在家门口就业”。更重要的是,把发达地区“新农人”的理念传播开来,间接推动传统乡村经济模式的转型升级。毕业于韩国庆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返乡创业的湖南安仁人何其龙,开发了“农机一键达”手机小程序,将农机资源和农户需求信息整合共享,实现了线上就近下单接单,600多名网约农机手应运而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返乡能人的产业,变成更多村民的事业,让更多的原住民成为“新农人”,我们的乡村振兴自有广阔可为的天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