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
一
正是小满。
太阳带着催生万物的能量,阳刚却又温和地铺洒着。雨像调皮的孩子,时而疏疏落落,时而又收起小性子,躲进云层里。春天的背影已远得看不清了,夏意正一日浓似一日,街边的行道树也一日比一日绿得深沉。
酒饮微醺,花赏半开,满而不盈。在这个充满哲理的节气里,走进位于湘江新区的湖湘劳模工匠馆,感受三湘大地上各个行业的领头雁们的热爱与执着、艰难与创新,看着那些文字与画面鲜活地蹦跳出来,瞬间俘虏人心,大家愉悦又振奋。
中国劳模现象最早出现在土地革命时期,孕育成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壮大于改革开放建设时期,不断发展升华于新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劳模工匠用不同的奋斗故事书写一个个伟大的中国精神。
两张发黄的黑白照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一张是王进喜带伤压井喷。泥浆池里的水已漫到王进喜的胸部,焦急的他双手拉开成直线,正奋力用身体搅拌泥浆,张大的嘴仿佛在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另一张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工人们凌空施工图。两个工人身系安全绳,手握铁钩子,在空旷的天地间与悬崖峭壁作斗争,身姿定格成向前奔突的剪影。正是有无数个这样的身影,十年后,那条翡翠色的人工天河,奇迹般地缠绕在了太行山腰。
苏区精神,南泥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特区精神……这些纳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劳模精神,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内核,那就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
二
作为湖南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座大型永久性劳模工匠主题展馆,湖湘劳模工匠馆集中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近百名劳模工匠的奋斗故事和感人事迹。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我国海底钻机技术成为世界领跑者的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理着平头,穿着工装,眼睛不大,却非常有穿透力。
为解决我国深海资源勘探装备“卡脖子”问题,万步炎带领团队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开展研发。经过多年奋战,万步炎团队迎来了“海牛Ⅱ号”刷新世界纪录、深海钻探达到231米的骄人成绩。
他以摘星人之姿,扎入深邃海洋,逐梦星辰大海。在今年3月揭晓的2021年度“感动湖南年度人物”评比中,万步炎荣获第一名,无愧于与时代同行的奔跑者。
馆里最年轻的劳模,无疑是将砌墙做到极致,站上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的邹彬。他16岁到工地学习砌墙,20岁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23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普通农民工到“大国工匠”、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邹彬完成了一场人生逆袭。
这个帅气的新化小伙子对“工匠精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干活要坚持自己的标准,要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要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
“父子兵”刘筠和刘少军,一门两院士,均为“鱼痴”。父亲刘筠是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淡水鱼繁殖生理学家,为解决水产养殖中育苗的问题,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儿子刘少军追随父亲的脚步,专注于研究淡水鱼人工繁殖方法,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筠院士一生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到了暮年,他还会每天拄着拐杖,出现在实验室,空旷的走廊里会留下标志性的“哒—哒—哒”声。直到今天,那“哒—哒—哒”仍回响在学生们的心头,像报时器一样,提醒大家不能有丝毫懈怠。
三
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为原型的雕塑《三千斤》无疑是镇馆之宝。
铜像是坐姿。九十岁高龄的袁老爷子面容清瘦,嘴唇紧抿,脸上皱纹起伏,烙满了岁月的痕迹,左手抱着一大束稻穗,右手肘关节支立,大拇指和食指扣起,摆了一个“三”的手势,喻示着“三千斤”。他目光坚毅,浑身充蓄着力量,仿佛在说:“亩产3000斤,中国人以后再不会挨饿了。”据铜像作者、青年雕塑家刘小武介绍,这个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他看到的一张真实照片。那是袁老2020年在向党和人民报告水稻试验田突破3000斤时所摄。
刘小武是一个习惯用泥巴发出自己声音的人。为了成功塑造一个“伟大而平凡”的袁隆平,他一直游走在人性和神性之间寻找创作灵感,塑造人性,感应神性。他说,“如果你的雕塑作品不能探讨刹那与永恒的关系,直面雕塑时,耳边没有时代呼啸而过的车轮声,它凭何能够一直矗立在这里,抵御无尽时间的冲刷?”
铜像立在黑色大理石的基座上,基座边,用金色的手写体镌刻着袁老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静默在雕塑《三千斤》旁,我回想着袁老的一生,从“袁小孩”到与时间赛跑,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走,到飞越太平洋,为全世界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作贡献,时光的呼啸声仿佛隐然可闻。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老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曾说:“有人说我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但我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这是袁老对杂交水稻高产的理想追求,也是他的中国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老是真正的耕耘者,将功勋写在大地。5月22日,正逢袁老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三千斤》既是对袁老的敬礼,也是一个历史符号,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集中载体。
四
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明,创造了财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意义无可替代,毋庸置疑。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自2022年9月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进一步重视。
在湖湘劳模工匠馆的不远处,就是占地颇广的大汉国际工匠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营地共有陶瓷、茶艺、湘绣与服饰、文创、雕刻、沙画与书画、酒店七个学院,是以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播为核心,以非遗手工实践为载体,以研学实践、劳动实践、职业体验拓展为主要教育服务内容的大型一站式工匠精神主题实践营地。大汉集团的雄心、大手笔以及前瞻性,可见一斑。
营地无时不在传递劳动至美的理念。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开放,但前来“试水”的孩子们可不少。那个正在刺绣的小姑娘,神情是多么专注;做完皮影的小男孩开心极了,正忙着演示;还有组队前来的几名初中生,在合力完成一个高难度的大型模具后,齐声高唱一曲《追风少年》。
大美无言。望着孩子们完成手工后,捧着或稚嫩或萌蠢的作品,绽放出亮晶晶的笑容,我们一行人,纷纷不吝献上各自的赞美。
又一阵清风徐来,混杂五月青草的鲜香。吐纳之间,神思悠远,心自安然。
幸福从来难以定量定性,标准也难以统一,可总让人孜孜以求、寻寻觅觅。
突然地,一阵熟悉的旋律从心头流出:“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
谁又能说,这里不会是未来劳模的摇篮?谁又能说,这些孩子不会是另一个“袁小孩”?
袁隆平、万步炎、刘筠等专家无疑是光,劳模馆里的每一帧照片都是一束光。匠心筑梦,劳动至美。在劳动中,在梦想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光。就如同在大庆的泥浆池里,每个人都是王进喜,在大江南北的试验田里,每个人都是袁隆平。
只要燃烧了自己,就能照亮未来,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