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道向前 跃上新高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1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耕读传家 瞩望未来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时隔四年,再赴四川。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眉山考察。总书记踏足之处,寄寓深深:在永丰村,总书记考察的重点之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寄望的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在三苏祠,总书记重点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挂怀的是从古往到现代的文化传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永恒的课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的“国之大者”。无论是远古的刀耕火种抑或今天的机械化操作,粮食生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民以食为天”,是维系民生国运的至理。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各种风险挑战叠加的当下,我们更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

  今天的农业,不仅要承担起“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任,还要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远景蓝图。今天抓粮食生产,既有保种植面积、稳粮食总产量的现实之需,更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谋;既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更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升级,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亮色。

  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基础,农村孕育了根植深厚、浸润民生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国人既信奉“无粮不稳”的至理,也推崇“读书明理”的大道。社会的秩序、精神世界的丰润,离不开前人创造积淀的文化。宋代“三苏”不仅留下流芳千古的文学名篇,三苏祠里蕴涵的家训家风,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他们“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的人生智慧和家国情怀至今在启迪着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最具生命力的新乡村文明,既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也必然散发现代文明的馨香。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告别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千年夙愿的我们,未来之路怎么走?习近平总书记眉山之行给了我们最深刻的昭示:从农田到心田,映照的是千年不辍的耕读之风;由传统至未来,始终不能忘怀的是百世绵延的“国之大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