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继红
在怀化市溆浦县,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辰河目连戏。它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民间祭祀戏曲之一,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
早在1400年前,目连救母的故事便流传在民间。随着弋阳腔的广泛传播,中国南方的地方戏曲中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目连戏演唱家族。约在明朝,目连戏传入辰河流域,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剧种的辰河目连戏。
辰河目连戏,是一个庞大的剧目组合,有四十八本目连戏,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共有曲牌203支,还有锣鼓曲牌73支。
在明清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时期,演唱目连大戏一直是辰河地域最盛大的全民文娱活动。但民国之后,完整的目连戏演出基本从舞台消失,很多人已不知道目连戏为何物。
辰河目连戏的传承发展也一度遇到瓶颈,剧团没进新人,人才出现了断层,保护传承面临危机。2006年,辰河目连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辰河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斌说,辰河目连戏一度举步维艰,能上台唱戏的年纪最小也高达53岁,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为做好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传承,近年来,溆浦县启动了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了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2017年,溆浦县安排非遗专项资金210万元,在县职业中专开设辰河目连戏“非遗班”,定向培养了29名“00后”传承学员。如今的他们已成为辰河戏曲保护传承事业的生力军,担起了主角、挑起了大梁。“辰河目连戏”后继有人了!
“我从小就喜欢辰河戏,现在每天都要来这里看戏。”80多岁的李华友说道,他退休后没有其他爱好,就爱看戏,这样还能勾起儿时的回忆。李老说的就是在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创办的辰河戏曲教学、演出的长期传习所“梨园茶楼”看戏。2018年,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重新修缮废弃茶楼,恢复了可容纳约120名观众的小剧场,以合作的方式将业余演出团纳入中心剧团的专业演出队伍,以专业剧团带业余文艺团体的方式,培植民间戏剧队伍。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县城及周边乡村近百名中老年戏迷来到“梨园茶楼”听戏。“梨园茶楼”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而“天天有戏看”也成为了溆浦人民文化生活的时代潮流。
无论酷暑寒冬,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都要组织演出团队开展送戏下乡巡演。2015年寒冬,演出队冒着鹅毛大雪,步行3个多小时,爬上海拔1200米高山,为驻地部队慰问演出,当演员们在大雪中为官兵们光膀子歌舞时,所有官兵齐刷刷起立行军礼。2018年7月,演出队来到溆浦县高山地区的龙庄湾乡,演出途中,因天气突变下起了细雨,气温一下从30摄氏度降到10摄氏度左右,演员们在舞台上虽身着薄衣,但仍然坚持演完才下舞台。刚一下台,演员们立即被村民包围起来,纷纷给他们穿上从自家取来的衣服。2019年5月在溆浦县沿溪乡的一个村演完后天快黑了,因距离县城较远,当地村民主动留他们住宿、吃饭。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郑丽萍说,几乎每次演出队下乡巡演,当地村民都是一路放鞭炮接送我们进村、出村,场面非常令人感动,这越发地激励我们要不忘初心,认真做戏曲,演好每一场戏。
辰河目连戏,又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的戏曲“明星”!
如今,溆浦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先后组织开展了“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精准扶贫暖民心、戏曲下乡惠民生”等一系列文艺下乡活动,足迹遍布全县25个乡镇200多个村寨,累计演出600多场次,惠及农民观众达20多万人次。2022年,溆浦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被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基层国有文艺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