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万丽君
别春迎夏,毕业生们迈出校门的日子越来越近。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均将“稳就业”作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凸显出当下就业形势之严峻。
受经济下行压力及疫情的直接影响,求职的毕业生们正经历诸多考验,社会各界也在想方设法求解这道民生“必答题”。近期,人社部等十部门启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城乡基层岗位募集计划;在湖南,不少高校开展“云双选会”“一对一”生涯规划与就业咨询指导。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加强就业服务,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对接,正是为了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但仅靠“牵线搭桥”还不够。说一千道一万,解决就业问题,归根究底还是在于市场要繁荣、经济要发展。面对当前的疫情形势,优化营商环境,稳住市场主体,拉抬用工需求,拓宽毕业生流出渠道,是稳就业的“治本”之举。善于从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在产业发展中做大就业增量,更是在“应急”之后推动“升级”的长远之策。
此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也屡屡引发热议。如部分大学生找工作时可能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或者宁坐办公室拿低薪也不去工厂、工地当普工。当然,绝大多数大学生们的选择令人振奋:95后大学生施康回到十八洞村创业,从零起步推广家乡的农特产品;湖南大学毕业生田野和他的团队边学习边创业,研发出5G可移动视频守卫系统,在五四青年节被央视报道……揆诸当下,引导大学生们摆正心态,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各种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壮大中大胆作为,青年毕业生们完全能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动能所依。
就业,某种程度上是高校毕业生们真正的成人礼。多元的就业方式,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珍贵礼物;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他们步入社会时难得的成长磨砺。而我们眼下需要做的是,关心、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他们的青春和梦想拥有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