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中国已势不可挡地进入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时代”。要发挥红色资源对青少年的引导作用,传承红色基因,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识微”“积微”“用微”,积极开发红色“微资源”,通过精心构筑红色传播“微平台”、倾心打造红色故事“微视频”、用心凝练红色教育“微话语”,达成红色文化育人“大成效”。
精心构筑红色传播“微平台”,拓展育人广度
青少年注意力在哪里,红色教育阵地就应建在哪里。在“微时代”语境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的主要场域。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抓住“微场域”,适时利用好红色资源引领青少年成长成才。
全方位占领“微媒体”阵地。积极入驻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实现“三微一端”全覆盖,构建起红色传播“微平台”矩阵。强化学校引导、内容吸引,努力实现在校学生全覆盖。
建立“微平台” 专业运营团队。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良的专业人才全职运营队伍,专门管理运营“微平台”,用心将每一个账号、公众号打造成内容实、形式新、引导强的红色传播“微平台”,不断拓展红色教育的广度。
健全“微平台”运行机制。借鉴游戏中的反馈、激励与社交等机制,激发青少年关注、参与、互动,使青少年在微平台上获得更好体验,增强他们对平台的粘性,提升平台持续育人成效。
倾心打造红色故事“微视频”,赋能育人效度
微视频具有简短、便捷、共享、趣味性强等传播特点,不仅能有效融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各种育人场合,而且便于在各大“微平台”上传播、转发。通过“微视频”将红色文化的宏大叙事落实到一个个接地气的微故事中,可有力赋能红色文化的育人效度。
以真服人。每一个红色故事都包含鲜活的人物、具体的场景、真实的历史遗存,在制作相关微视频时,应注重深入挖掘、生动还原这些故事的“真”,以内涵真实的影像激发青少年的共鸣。
以情感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将他们的故事制作成微视频时,应注重通过聚焦人物饱含感情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展现人物高尚的情操,使青少年受到感染、从中汲取前行力量。
以质动人。微视频不仅要逼真、感人,还应制作精良,以一流的音画质量传递至情至性的红色故事,使青少年在深度共情中主动进行广泛传播。
用心凝练红色教育“微话语”,提升育人深度
在“微时代”语境下,“微话语”已成为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主要话语形式。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这种话语变化需求,及时把握青少年话语“口味”,积极创新“微话语”,按照政治性、时代性、大众化和生活化相结合的原则,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加工”,提升育人深度。
话语生成凸显“微”形式。在传统灌输式传播模式下,红色文化往往内容宏大、说教色彩浓厚。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微出”,将“大理论”凝练成“微观点”、“大理念”简化成“微图表”、“大叙事”转化成“微故事”,让学生听得懂、乐接纳、易认同。
话语输出契合青少年表达。以通俗化、口语化、年轻化语态贴近青少年,凝练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化网络金句、网络热词,同时巧妙运用符号化、艺术化、图表化等呈现方式。比如设计充满青春正能量的LOGO、漫画、表情包等,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地传递红色“微话语”,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进而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话语内容贴近青少年生活。一方面尽量将红色资源与青少年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微话语”生活化;另一方面,不仅在微平台传播凝练的“微话语”金句,同时在学生公寓、图书馆、教室、校园等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呈现,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