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暮春的益阳清溪村,处处生机勃勃。漫山遍野,草木葳蕤。标志性的茶子花早已落去,低矮的油茶树上、绿叶底下,藏着小小的青色果子。
这里是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返乡居,也是其代表作《山乡巨变》的创作原型地。4月28日,报告文学《新山乡巨变》研讨会在益阳市清溪村举办,10余名作家、评论家走进这片以文学照亮的土地。何建明、黄承伟、梁鸿鹰、胡平、白烨、徐可等北京方面专家则以线上连线形式参与研讨。
缓缓走上周立波故居对面的陈树坡,大家俯瞰清溪村——精致古朴的房屋、崭新的道路、齐全的公共设施,还有波色乍明、荷叶亭亭初立的荷塘,细细地看、一步三叹:“如果立波先生还在的话,肯定认不出家乡了。”
立波先生虽已离去,但文学接力还在进行。
2021年,立波先生的“小老乡”、作家余艳回到了清溪村,走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最前沿。她以清溪村为圆心,足迹踏遍益阳的7个县市区,采访了208位典型人物,再回到清溪村的农庄中整理和创作。
时代变了,乡村振兴已从“1.0版”演变到了“3.0版”。余艳必须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挑战农村和科技叠加的题材。她深入到5G智慧小镇、智慧农业第一村,记录了神奇的“紫薇云”让虾稻、柑橘等主打农产品变“网红”;记录了清溪村“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搭建,让广大农户实现“指尖上的丰收”……她收获了从新时代的田地里拱出来的文字。
“在整个采访创作过程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立波精神’所催生的力量。”回顾采访、创作历程,余艳动情地说,她深刻地感受到这里始终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在引领人民奋斗。在创作的时候,她不由自主地传承了这种精神。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肖凌之表示,这部作品是作家沿着周立波的足迹靠脚走出来的,是作家紧扣新时代在生活中找出来的,是作家走村串户为人民群众书写的。
“中国有几十万个类似清溪村的村庄,它们的发展也都有各自的故事,但是清溪村的故事一直在用文学的方式讲述。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高度肯定了作品的创作形式。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则在细致赏析作品后点出,“新”是这个作品核心关键词。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接过话头:“是的,同样是巨变,两次巨变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他表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次巨变的不同,也看出两次巨变的连续性和递进关系。同时,作品抓住了“互联网+”这个核心特征,使本书成为最早书写智慧乡村的作品。
小小的清溪村,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却是一片广袤且深厚的土地。与会专家们说,从《山乡巨变》到《新山乡巨变》,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它提示着我们,要持续不断地为脚下的热土而书写,努力创作出不辜负时代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