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化冰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指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科学成果,是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精神指南。
实践是理论之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孕育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锻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钢铁长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实践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信念。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新时期,必须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强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价值引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证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回望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体系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保障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政策体系,引导我国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工作重心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工作在改革开放中迈出新步伐。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民族关系确立为“三个离不开”,深化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制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民族工作全面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新特点新规律,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优化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无论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时期争取全国各族人民自由解放,大力推进民族平等,抑或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都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初衷与价值取向。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既是一种庄严的承诺,更是中华民族久远而朴实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中上下同心、精准务实、开拓创新,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不论是高质量打赢以“三区三州”为代表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战,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为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华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城市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