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佰龙
4月12日,湘乡市泉塘镇双江村,一大片新翻耕的田边上,几只燕子啄着新泥。
一声清脆的汽车喇叭响起,燕子四散飞去。车上走下一位老人和一对青年夫妇。老人叫舒正军,今年76岁,种了一辈子水稻,最擅长育秧。青年夫妇是老人的儿子舒纲举和儿媳彭双清。三人撸着衣袖,打着赤脚,细心察看着眼前这片即将“开秧门”的秧苗。
侍弄万亩稻田,不怕挣不到钱
村民都说种田不挣钱,舒纲举却说现在政策好,不怕挣不到钱。他今年承包1.2万亩田,比去年增加了4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说了,要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湘乡市也出台实实在在的奖补政策。镇政府还派了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蹲点服务,给我吃了‘定心丸’。”舒纲举说。
舒纲举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起细账:早稻集中育秧奖补每亩100元,种植奖补每亩200元,加上其他补贴,每亩奖补不低于360元,减去各类成本,早稻纯收益保守可达每亩100元。
舒纲举成立合作社,将万亩田地分成7个片区耕种,每个片区与2名“合伙人”签订管理协议。他把积攒了十几年的“家当”——70多台农机具租给“合伙人”使用,耕、种、育、收、运、烘全程机械化,农机坏了他自己维修,为“合伙人”节省成本。现在,舒纲举的大棚里秧苗开始吐绿,就等插秧的好时节到来。
“上万亩的收成不怕没销路?”记者问。
舒纲举说,三成收成国家收购走了,五成卖给米粉生产企业、种业公司和粮食加工企业,早有订单合同在手,还剩下两成用来制作饲料喂鸡鸭鱼。
精通农机,“泥腿子”成了“新农人”
舒纲举从小跟着父亲务农。父亲是个勤劳又严厉的人,农忙要用耕牛时,放牛的活儿常交给舒纲举。耕牛要吃夜草,白天才有力气犁田。舒纲举贪睡起不来,屁股没少挨父亲的篾条。“以后打死也不种田!”舒纲举曾暗自发誓。
中专毕业后,舒纲举建过桥梁、修过汽车,都没有赚到钱。晃荡几年后,只“赚”来一位相濡以沫、随他日出而作的好妻子。
2006年,成家不久后的舒纲举和妻子彭双清决定回老家务农,照顾父母和小孩。他们舍不得买私家车,省吃俭用攒了10多万元购买农用收割机,3年后又买了第二台。后来慢慢积攒出10多台农机具,出租给周边村民使用。2017年,夫妻俩挣到“第一桶金”20万元。
舒纲举和妻子在实践中摸索,成长为“全能型选手”,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遥控喷雾飞机等10多种农机具样样精通。2020年5月,湖南省首届机插秧技能大赛现场,彭双清驾驶插秧机,舒纲举负责推送秧苗,夫妻配合,40分钟插完4亩水稻,获得三等奖。后来,这对“黄金搭档”不断在国、省农机比赛中拿奖,“泥腿子”成了“新农人”。
承包万亩土地,让舒纲举一“举”成名,有了外号“舒大户”。村民慕名来找他学习农机具使用技术,他免费培训。今年开春以来,他在自家屋场上讲授了两堂农机使用和安全生产课,共培训100多人。
舒纲举认为做“大户”要身体好、技术好、管理好、心肠好,他知道人的身体不可能永远好,但田要世代有人耕种。他给儿子舒常亮、舒常涛每天开60元工资,让他们到田地里育秧、打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