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2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彩线传神 “虎”名远扬

  双面绣《虎头》

  单面绣《饮虎》

  方菁 王心一

  嘴衔小花的乖乖虎,眼神萌动,毛感茸茸,看着令人心都变得软软的;融入中国剪纸元素的国潮纹身虎,造型既传统又现代,用双面盘金工艺刺绣,显得喜气洋洋、福气满满。虎年到来,湘绣青年传承人又创新了老虎表现形态。

  虎为百兽尊,刚健勇猛,是力量的象征。从古至今,人们既畏惧老虎的凶猛,又仰慕老虎的威仪,被作为精神的图腾,也被赋予祥瑞之意。作为湖南传统工艺名片的湘绣,与虎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中国刺绣界,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又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清末民初,湘绣除了将花鸟绣得活色生香,走兽也是威仪凛凛,颇受市场追捧。早期的湘绣老虎主要运用平针刺绣,色泽鲜亮,绣艺精细,据1935年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记载,湘绣老虎“虎身毛衣柔顺,文采鲜活,活泼生动,威仪盎然。配光换色,不见针线之痕……非逼近细察不能辨也”,可见当时湘绣刺绣老虎的技法已十分精妙。虽然平针能表现光滑亮泽的虎皮,却没有体现出虎毛的立体质感,被后人称为“橡皮老虎”。

  湘绣真正通过针线艺术将山林之王“一声啸震千山外,凛凛余威百兽惊”的神威气势表现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全是因为绣虎特技——“鬅毛针”。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位叫余振辉的湘绣老艺人,她绣的老虎,毛好像一根根从肉里长出来一样,解决了“虎皮无毛”的缺陷。余振辉13岁开始学绣狮虎,一生痴迷绣虎,她不满足传统刺绣老虎的技法,觉得又平又板,生气不足。她在长期实践中反复观察和琢磨,发现要使老虎活起来,首先要解决怎样使毛能立起来。于是,她进行了大胆尝试,变换施针方法,打破湘绣传统针法“齐平亮”的老套,针路散聚状撑开,撑开的一头用线粗疏,另一头细密,把线藏起来,使人感觉到丝线像真毛一样,一头似乎长进了肉里,另一头却蓬了起来。她再结合湘绣旋纹针、回游针、平游针、花游针、齐毛针等数十种针法,参差穿插,使虎眼的神、虎须的劲、斑毛的质感、爪牙的动态,生动再现。刺绣的绣线也逐步分细,该粗犷的地方力求粗犷,使其有蓬松之感,细腻的地方又不厌其细,难以看出每根毛路的针脚。她又用浓淡粗细的各色丝线大胆铺底,布局上有表里、有层次、有聚散、有深浅地表现色彩,使绣出的虎毛光泽柔软,色彩斑斓。

  绣好了虎毛,还要让虎视有眈眈之光。余振辉采用“旋游”针法,刺绣时大胆加色,一只小小的虎眼用上十多种彩线,每种彩线的色阶加起来,有25种之多,生成变幻纷呈的色彩,通过光泽反射表现出颜色丰富、变化又极微妙的虎眼神采,使虎眼炯炯发光,产生旋动感,有“目随人移”的艺术魅力,湘绣老虎更为鲜活传神。

  1962年,余振辉在几代湘绣艺人实践探索中使得这套刺绣狮虎的技法逐渐成熟完善,她找到当时人称“老虎二爹”的湘绣画虎的画师李云青,请他根据针法特点为其命名。李云青连夜回家翻查字典,最后选定“鬅”字,定名为“鬅毛针”。鬅,音朋,发散乱之貌。宋曾巩诗曰“但知抖擞红尘去,莫问鬅鬙白发催”。《太平乐府》中的《题情曲》说:“待不梳妆怕娘左猜,不如插金钗,一半儿鬅鬙一半儿歪。”李云青借用“鬅”表现这种针法特点,可谓形神音皆恰到好处。湘绣“鬅毛针”就这样诞生了。

  后续,经过几代湘绣艺人的努力,湘绣狮虎绣品借助鬅毛针法,把它的神威韵味,带到大江南北,走到世界各地,观者无不惊叹其逼真凝视、纤毫毕现、刚柔并济的强烈质感。湘绣经典代表作《饮虎》《虎头》《狮虎》等老虎题材作品先后获得国家奖项,有的入选国家珍品,湘绣“虎”名远扬。

  湘绣虎有很多形态。人们印象深刻也最为常见的是威风凛凛的老虎,湘绣经典代表作品双面绣《虎头》,是黄淬锋在动物园观察写生,把真虎大小的虎头搬上双面绣,用中国画的写实手法表现,加以独特的刺绣工艺语言,使虎眼圆睁,虎口贲张,虎毛铮铮,每一位看到它的观众,都被它震慑心神,感觉它目随人移,即将一跃而出。

  单面绣《饮虎》表现的是一只生活在山林中的老虎,它一只脚探入溪水,正欲饮水,画外仿佛传来风吹草动,立即虎眼圆睁,侧耳细听,斑纹下的骨肌紧张,虎毛挺立,威仪堂堂。

  表现群虎的《领地》,在茂盛的草甸中,五只形态各异的老虎或立或卧,看似享受休闲时光的大家庭,表达出领地不可侵犯的气场。表现母子亲情的主题,虎妈妈带着小老虎在草丛中嬉戏,其乐融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