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劳动者写出的“时代之书”
——读方欣来《湘路》

  舒文治

  不久前,我参加了湖南本土作家方欣来的长篇报告文学《湘路》研讨会,适逢中国作协十代会闭幕刚十余日。与会一位北京来的资深评论家指出,《湘路》出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表前后,是恰逢其时的“文章合为时而著”,其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大的讨论空间。

  我看好《湘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情态、诗意,涌现出来的无数真实的生动,看好一个基层业余作者“一直在路上、一直和劳动者在一起”的写作姿态,并有为一个大省写一部彰显个人美学风格的公路史的锦心雄心。尽管《湘路》在取材、构造、细描、深说等方面还有打磨空间,但仍不失为一部热腾腾、气昂昂、文灿灿、情深深的优秀报告文学。

  人民成为了作品的主角,作者以情怀、情义、情趣之笔,为一群一线普通劳动者写出了一卷“时代之书”。方欣来写出了湖湘大地路网上发生的一串串精彩感人的故事,见证了湖南的发展史,在更宏大的视域里,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湘路》是一部“在路上”的作品。把路和人紧紧结合起来写,于是,路桥和“公路人”都有了鲜明的辨识度,在形象和审美上完成了飞跃。读者油然而生一种冲动,想沿着方欣来走过、写到的湘路去看看沿途的风景,去巧遇那些质朴可敬的养路工们。方欣来又把一群人叠放在路上和历史时空中来写,完成了湖南“公路人”群像的塑造,整部作品充满自信感、流动感、变迁感、时代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写出了在大地上行走和飞车的奔腾感,透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酣畅诗性。

  《湘路》又为如何写好熟悉的工作和熟悉的人物提供了独特写法。写熟悉的人和事,是一个悖论,看似好写,实则难写。特别是写路,路容易熟视无睹,路又是固化的单调的物,给书写带来了很大难度。修路架桥都已成过去时,要把时空跨度如此大的人和事串起来,写出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鲜活,很不容易。

  方欣来自有她的巧手妙招,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给我印象深刻:

  一是特别有意思的结构法。处理宏大题材,结构不得法,往往会失衡、僵硬。《湘路》分为七章,由38篇加序篇、尾声共40篇构成,每篇相对独立又内在相连,形成较为完整的网状结构,将一些容易写硬写粗写不饱满生动的主题巧妙嵌入其中,变成有机组成部分,让我想起就近取譬,像她用心用情走过的几十段“湘路”所构成的一张大网,蜿蜒多姿,如画卷徐徐展开,文本的整体美感和细处的耐人寻味,较好地编织成锦。

  二是自有标准的剪裁法。24万多公里的湘路,百年来的公路史,百万以上的公路人、建设者,材料多如星辰,故事不计其数,剪裁不得法,作品将淹没在一片汪洋的材料之中,只见报告,不见文学。

  方欣来聚焦一线,聚焦普通劳动者,从中发现可爱与美,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大写“来时路”的艰苦卓绝,描绘不断“扑入眼帘的画框”,共同组成共时性的立体画。作者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导游,她一路讲故事、说历史、绘风景、谈感受,张弛有度,让我们一路跟随,一路分享。

  三是写活了她的“诗与远方”。方欣来发挥其女诗人、女散文家的优势,她“万里走单骑”,既是“在路上”的行动者、探访者、见证者、思考者,又是一个情怀主体,以女性丰富细腻的内视角,一路走来,一路诗化感悟,鲜亮地泼洒她的诗性,将很多段落(也是路段)变成了她的散文诗。如此写,既是特色,也有必要,以此来中和、软化、诗化大量数据、术语介入文本造成的行文生硬和阅读枯燥。值得那些有史诗冲动却写得粗放理性的报告文学作家借鉴。

  (《湘路》  方欣来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