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华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公立医院新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提出了通过5年努力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于高校附属医院而言,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含金量”、突破“医保困”、努力“创新局”,就要从宏观上树立新理念、中观上建设新格局、微观上笃行新追求。
以宏观来看,医疗卫生事业要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我们党为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建设“健康中国”规划指引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已逐步形成,人民健康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目前,二十六项健康卫生指标已经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内容。为适应并配合这一观念转型,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要力量的高校附属医院,应从疾病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等多个方面着手,既要做健康理念的“引路者”、健康维护的“实干家”,更要做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各高校附属医院实现从“治病救人”到“健康护人”的转变,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利用各自医教研协同发力、协同发展的优势,形成一体化、连续性、多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新理念,促进健康中国的战略实施。
就中观而言,高校附属医院要加强“新医科建设”,推动医工、医文、医理交叉融合,促进“医教研产学管”协同发展,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高校附属医院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区域自有优势,紧扣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以重点病种为抓手,进而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学科群,增强“硬核实力”;其次,要“点线面”结合推进分级诊疗,做好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提质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布局;同时要不断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建设高水平智慧医院;要大力推进医院新文化建设,打造健康和谐医患关系,吸引区域内外病人就诊,增强“软性实力”。另外,高校附属医院在推动“医教研”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产学管”高效能联合,唯有如此,“六位一体”格局下的新医科建设,才有可能为高校附属医院转型发展开辟出清晰的实践途径。
从微观去做,无论是临床工作者,还是医院管理者,要守望初心,祛“私”除“虚”、保持公心。为医者当为国,行医者当利民。祛“私”除“虚”,保持“公心”永远是临床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每个人的职责所系。私欲之念,“心”一动身就“远”,医疗从业者要在公与私的红线、廉与贪的界线、公共卫生事业的职业操守和从业守则中划出一条清晰的道德底线。大力建设以“公心”为底色的医院文化,不断强化患者需求的导向,切实关注医务工作者的需求,不断提升公立医院凝聚力、号召力,彰显人文性、公益性。
(作者系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