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万达 黄柳英
【名片】
曾婧,1968年出生,永州市市场监督局计量所退休职工。她2012年投身公益事业,2014年发起“爱心帮扶一对一”助学活动,自己捐献了6万元,还遍访社会爱心人士共筹得助学款200多万元,让全市近200个贫困孩子得到爱心资助。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永州市爱心助学杰出贡献奖”等荣誉。2021年获评湖南首届“最美资助人”。
【故事】
笑声爽朗,亲切随和,这是2月24日记者初次见到曾婧留下的深刻印象。难怪有人说,见到曾婧,都被她的真诚和善良所感染。
曾婧是永州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她十年如一日投身公益,捐资助学,让近200个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
“直接被人当成骗子拒之门外”
在曾婧家的客厅橱柜里,整齐摆放着各种奖状、奖杯和荣誉证书。
“其实我捐的并不多。”面对赞誉,曾婧格外谦虚,“我只是牵线搭桥,真正的功臣是那些爱心人士。”
10年前,曾婧和朋友在农村游玩时,发现不少适龄孩子因家境贫穷被迫辍学。深受触动的她加入永州市义工协会,开始重点帮扶贫困学生。
为让爱心与需求精准对接,2014年,她发起“爱心帮扶一对一”助学活动。没想到,“带着满腔热忱,跑了好几所学校,说明来意后,直接被人当成骗子拒之门外。”
曾婧愈挫愈勇,终于联系上了市区一所高中学校。“要对方提供2个贫困学生名单,结果一下报来8个。”拿着名单,曾婧既欢喜又发愁。
寻找爱心人士颇费周折。“有的答应了又改变主意,有的对受助对象的性别、年龄有特别要求。”曾婧说,每结好一个“一对一”,都要经过反复商谈,多次奔走。
助学路上,她曾两次负伤,一次跌崩四颗牙齿,另一次跌断右手桡骨。受伤,忍着;委屈,憋着。在她心里,唯有贫困孩子的学费才是最大的牵挂。
她还常把受资助的困境孩子安排到自己家里吃住。孤儿叶莹(化名)无家可归,曾婧把当时还在读初中的她带回家一起居住、生活,一待就是8年多时间。如今,叶莹已读大三了。
这些年来,曾婧走遍永州各县市区,从来没吃过任何受助家庭的一餐饭,更没经手过一分善款,用时间消灭质疑与误解。她说:“慈善就是要干净、纯粹,这样才能长久。”
在曾婧的影响下,其丈夫、儿子、女儿都成了永州市优秀义工,轮流开车陪她去对接爱心人士、家访贫困学生。“他们比我做得还好。”曾婧笑着说。
“曾妈妈,我找到女朋友了”
曾婧为每个结对帮扶的孩子,都建立了档案。翻开档案盒,相片上的孩子脸上充满了忧郁,那是梦想曾经被贫穷裹挟的无奈。
“爱心妈妈”的出现,让他们获得选择人生的主动权。细读那一封封从大学校园寄来的信件,孩子们聊收获,谈未来,自信且阳光。
孩子们的善良感恩,也感动着曾婧。逢年过节,孩子们总会给她打电话或者发信息问候;从外地放寒假回来,也会专程来看望。
“曾妈妈,我有女朋友了!”今年正月初三,已参加工作的杨文锦上门给曾婧拜年,并迫不及待地把喜讯告诉她。谈起这个“儿子”,曾婧满脸幸福:“读大学时,文锦除了每年给我写信,还会给我写一副春联。”
“彭婷,乖巧懂事;秦文宇,活泼开朗;向霜吟,善解人意……”每个孩子都是曾婧心里的宝,每个孩子的性格她都了如指掌,她也更加注重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她说,这会让孩子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2015年,曾婧在江华寻访贫困学生,已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彭婷正面临失学的窘境。“尽管小姑娘非常渴望获得资助,但她依然认真地问我,‘曾妈妈,还有没有比我更需要资助的学生,如果有,那就先考虑别人。’”曾婧听后眼圈一红,一把将她揽进了怀里。
“如今小姑娘长得亭亭玉立,成绩也非常优秀,保研中科院。”曾婧笑着说,“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个个都有出息了,我再苦再累都值得!”
曾婧相信,在孩子们心底里种下的向善、自强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有需要的人遮风挡雨。
“退休不褪色。”曾婧说,她会永远保持着一颗公益的心,让夕阳红更加精彩。
【记者手记】
责任能扛,委屈能忍
严万达
向人“化缘”并非易事,既要受得了劳累奔波,更要受得了质疑误解。如果内心不强大,谁能坚持得下去?而曾婧,已经坚持了10年。
除了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曾婧还倾注了感情。对孩子们,她除了资助学费,更教他们待人接物的道理。小到坐姿,大到爱国,看似管得宽,实际上还是爱得深。
记者问她,做了这么多年公益,会不会有疲倦的时候。她说,自己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能拓展生命的宽度。
奉献、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绵延数千年,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代代相传。正是曾婧的善行义举,感染了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其中,让孩子们的未来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