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王宙 龙群
风吹过早春的稻田,带来种子即将破土的音符。
3月7日上午,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种业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在长沙城东的浏阳河畔迈出关键一步。
广义上的种子,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的遗传“密码”和“芯片”。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良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扛起振兴民族种业的大旗,为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湖南再次集结出发。
创建国家实验室,立志成为种业科研四个高地
种子更新的每一个时代,都带来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代种业竞争,实质上是科研实力的竞争。
“过去选种像老中医,主要靠到田间地头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现在选种,在田里取好叶片,将材料的遗传背景和需要的目的基因送到实验室,与实验室基因库比对,就能大幅提高选种效率。”隆平高科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介绍。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岳麓山实验室要打造生物育种科学研究、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大战略品种培育、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聚集四个高地。
“12356”的总体思路,一步步推进着目标实现。
岳麓山实验室将建设1个实验室总部,统筹种植、养殖2大领域,面向动物、植物、微生物3大种业,聚焦设计育种、分子育种、杂交育种、选育、驯化5种方式,面向安全、发展、品种、育种、推广、产业化6大任务开展科学研究。
岳麓山实验室的建设将分三期逐步推进。第一期为2022年—2025年,到那时,总部四大片区将基本建成。
此次开工的农大农科院片区属于岳麓山实验室总部的集聚区,主攻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种质培育。此外,隆平片区主攻分子设计育种、大数据智能育种等研究;林大林科院片区主攻油茶、林果等优势特色林木育种研究;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片区主攻生物种业超算系统、水产育种、淡水鱼类战略性新品种培育等研究。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介绍,我省将按照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的布局,以岳麓山实验室总部为核心,在东南西北区域布局若干基地,以全国各相关研究机构为网络,联合中国农科院、中信集团等国内顶尖种业力量,创建覆盖全国的种业领域国家实验室体系。
种业科研人才辈出,做出了一桌“好饭菜”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大米、猪肉、辣椒、鱼……一桌湖南饭菜背后,是一位位种业科技专家长年累月的研究成果。炒菜用的油、饭后的一杯茶,甚至筷子,都打上了湖南印记。”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刘志贤形象地介绍。
“岳麓山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的底气源于湖南汇集了一大批种业科研人员,形成了丰富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自豪地告诉记者。
包括柏连阳院士在内,湖南拥有8位农业领域院士,在农业大省中非常少见。扎根湖南的4000多名种业科研人员,在多个领域育种技术居世界或国内领先地位。
在水稻领域,湖南拥有袁隆平院士团队,创造了1152公斤的百亩片世界水稻亩产纪录,杂交水稻育种与应用技术世界领先。
在油菜领域,以官春云院士牵头的油菜科研团队,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高抗逆、高油酸、高油分”的高品质黄籽油菜品种,菜籽油从原来的低端食用油转变为现在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用油之一。
在蔬菜领域,邹学校院士团队国内率先育成首个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创制的三个骨干亲本成为全国育成辣椒品种最多的核心亲本。
在生猪领域,印遇龙院士团队成功培育的湘村黑猪、湘沙猪配套系被国家认定为新品种和配套系。
在淡水鱼类领域,刘少军院士团队鱼类远缘杂交和多倍体育种技术世界领先。
……
2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谢道昕将自己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建在湖南省农科院。他也被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聘为“湖湘引才大使”。
“要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种业创新人才。”柏连阳介绍,省农科院正给予年轻科研人员平台、任务,让他们自己组织力量攻克科研难题,在科研项目中成为重要角色。
按照岳麓山实验室建设规划,到2025年,将集聚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1000人以上,挖掘和创制一批重要新基因、新种质。
种业创新平台众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与种业科研人才有底气一样,湖南在育种领域的平台集聚优势,也是全国突出。
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湖南拥有农业相关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平台39个,其中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育种中心或改良分中心。
这些平台,个个都有绝活。如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是全国农口仅有的两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创制了一批突破性的材料与品种。中心的技术成果在南方稻区累计应用面积3000万亩以上、增产稻谷5亿公斤以上,增产油菜籽2.5亿公斤以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60余亿元。
两年前,省政府联合中信集团共建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迈出了整合种业创新资源的第一步,到目前已初见成效。
袁隆平院士团队攻关超级稻的白叶枯问题时,采用分子育种技术支持育种,大大加速了进程。此后袁隆平院士团队将更多材料交于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的共性技术实验室进行快速育种。“目前,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已建立多个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围绕生物技术和数据技术,为动植物育种提供亟需的新基因、新技术、新材料。”该实验室生产应用研究人员李乐告诉记者。
有意思的是,湖南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也是育种家的“乐园”。这里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拥有农作物种质资源3万余份。“经受了湖南气候考验的种子,适应性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说。
如今,湖南商业化育种规模及水平居国内第一。特别是在水稻领域,有AAA级种子企业24家,占全国总数的20.5%,湖南每年向省(境)外供种4000余万公斤,是全国杂交水稻种子产销第一大省。
岳麓山实验室的问世,是湖南在更高格局上整合种业创新资源的非凡举措。
打赢种业翻身仗,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支种业创新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在三湘大地蓄积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