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敏坚 邓晶琎
三月的北京城,春风荡漾。远在家乡的油菜花已经盛开。
赴京开会,全国人大代表、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白云村油菜种植户沈昌健最放心不下的是杂交油菜太空育种基地的60亩油菜。
他叮嘱科研团队的小伙伴们,每天拍照“直播”油菜花的长势。
点开图片,橙的、粉的、玫红的……满屏姹紫嫣红的油菜花急不可耐地蹦出屏幕来,摇曳着家乡的盎然春意。
谁说农民不会搞科研?泥腿子也能当科学家!
沈昌健的微信名叫“油菜大王”,但他说,“油菜大王”当属父亲沈克泉。
1978年,湖南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奇特的野生油菜。因这几株野生油菜的花期比他见过的油菜花期长,生长结构又特别好,被他带回老家种植。
但嘲讽也接踵而来:“泥腿子也想当科学家?”“黑腿杆就是种田的!”
面对此起彼伏的质疑,父子俩没有理会。缺仪器,他们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缺人手,母亲、爱人一起上阵;缺经费,变卖家产,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缺技术,他们一有时间就到长沙、武汉、成都、北京……向各地油菜专家教授拜师请教。播种季节,锄草施肥;开花季节,套袋授粉;收获季节,一株株分枝脱粒记录……沈克泉和沈昌健父子从油菜育种的“门外汉”,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油菜专家。
当杂交油菜实验记录了满满23个笔记本,两代人数十年的上下求索终于有了“光亮”。
2004年,沈氏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14年,他们新培育的“沈杂油1号”实验亩产最高达235.5公斤,被称为杂交油菜中的“金种子”;
2020年,“沈杂油1号”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审定,获得搏击市场的“身份证”,这也是我国首个由农民培育的杂交油菜新品种证书。
凭着这股数十年钻研油菜的“傻”劲,沈昌健站在了“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领奖台上。颁奖词这样评价父子俩:“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油菜花开幸福到,土里也能长出“金子”来!
培育出了油菜高产增收品种,沈昌健成为临澧乃至洞庭湖周边区域颇有名气的“油菜大王”。
“油菜大王”这时又有了新的“小目标”:“父亲带着我钻研高产油菜育种,初衷就是让乡亲们告别缺油吃的日子。培育出新品种只是第一步,让高产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才是关键。”
但种植常规油菜投资大、效益低、劳动强度大,每亩常规油菜收入只有600多元,除去成本所剩无几,农民觉得“划不来”。
2014年,沈昌健带头在村上种植500亩油菜,收获后一测量,亩产达200公斤以上,比常规油菜高出了一大截。
老百姓看到了甜头,纷纷主动找到沈昌健,要学种油菜。
村里掀起了种油菜的热潮。每年,沈昌健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优质高产油菜金种子“沈杂油1号”500余公斤,带动周边农民种植油菜2万亩,无偿为他们提供种植技术,仅油菜一季就帮助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徐淑玲是村里的贫困户,沈昌健每年无偿给她提供油菜“金种子”,并进行技术指导。在沈昌健帮助之下,徐淑玲每年仅一季油菜就增收3万多元,不但还清了欠账,还靠油菜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沈昌健创建了太空油菜育种基地60亩、高产示范基地500亩,种植高产油菜1000多亩,白云村100多位农户靠种植“金种子”油菜实现了脱贫致富梦想。
2016年,沈昌健研发的43.8克“16XM864”杂交油菜种子,搭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33天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后返回地球。
一年后,捧着“太空旅行”回来的油菜种子,沈昌健像捧着金疙瘩一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颗颗地种到地里。惊喜降临了:有的开出了橙色的花,有的开出了粉色的花,有的开出了浅紫色的花……那是地球上自然生长不出来的彩色油菜花!
如今,“太空油菜”已经在沈昌健的育种基地里繁殖到了第五代,性状逐渐稳定。“我们会继续多代筛选、审慎培育,形成特性稳定的新品种,为中国人提供优质高产的油菜新品种,努力让油菜地里长出‘金子’来!”沈昌健对此满怀信心。
带着油菜花田里的民情民意,走进人民大会堂
从2018年起,沈昌健的履历上又新增了一个身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从田间地头来,沈昌健的发言和建议都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我是农民代表,我关注的始终是农村。”沈昌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每次到北京参会,他都乐意向其他代表介绍自己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和他们分享关于乡村振兴的所思所想。油菜花田里的民情民意,被沈昌健带进了人民大会堂。
“在南方农村,秋冬油菜仍是上半年重要的农业收入来源。油菜种植面积大不大、产量高不高,直接影响农民增收是否可靠,脱贫攻坚成果是否能巩固。”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沈昌健提出“用产业化的模式组织油菜生产,用市场化的眼光培植油菜产业,用农业机械化耕种降低油菜生产成本”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地方的重视。2021年,仅临澧县就投入了8000万元用于4.2万亩农田改造,为油菜种植打好基础。
除了油菜,粮食安全也让沈昌健时刻牵挂在心。
“我们临澧有两个种粮大户,能吃苦、敢创业,都流转了上千亩耕地种水稻,但结果截然不同。”沈昌健讲了一个故事,“第一个种粮大户第一年就因经验不足、不熟悉市场亏损了好几万元,后来几年又接连遇到水灾旱灾,损失惨重。而另外一个种粮大户,却因为头脑灵活,准备充足,对粮食市场研究得透,年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沈昌健说,种粮大户是农村粮食生产的生力军,但光靠个人的勤劳还远远不够,“农业靠天吃饭,风险大回报慢,需要有更好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他建议,要严格落实惠农政策,稳粮价、控物价,防止“谷贱伤农”“丰年不丰收”。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帮助大户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同时,要健全农业保险体系等措施,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和补偿标准,更好地保障粮农的权益。”沈昌健说,要千方百计激发农村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确保“中国碗”里装“中国粮”,助力乡村振兴。
(湖南日报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