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0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足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格局 推进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蒋佩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2019年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目前,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已初步实现“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效果实起来”,为推进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动力。

  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环境。《湖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依托高校培养体育营销、体育经纪、体育赛事管理、体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等体育产业人才。基于此,当前体育院校立足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格局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基于“课程优起来”,拓展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目前,教育部认定的165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定的省级一流课程涵盖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和社会实践五个类型,呈现出“课程优起来”成效,体育院校应通过课程平台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一是共享线上一流课程的海量、开放、便捷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体育+”创新创业意识,树立体育服务于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创新创业理念;二是挖掘线下一流课程的教学优势,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操作和技能学习,更好适应社会对青少年体育、休闲体育、运动防护、体育器材研发等领域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求;三是强化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多维互动,引导学生关注体医结合、体旅结合、体教结合等新业态,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文素养;四是借助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的智能化、智慧化资源,引导学生探索体育人工智能、体育生物工程等体育科技前沿领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科学素养;五是重视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综合应用性和成果导向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科研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产学研”综合素养。

  ——基于“教师强起来”,深化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近年来,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科整合、校企互派和科研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师强起来”态势明显。体育院校应根据体育行业发展动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激活师资潜能。

  一是发挥教师队伍的学科整合效能。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壁垒,为“体育+”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整合不同学科师资力量,深入探索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美学、运动医学等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体育产业和体育专业人才。二是发挥教师队伍的校企互派效能。广泛吸聚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展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思路,让“体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对接体育产业和体育行业需求。三是发挥教师队伍的科研引领效能。体育院校应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责任意识,有效实现本科毕业设计、横向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研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体育+”创新创业素养的支撑。

  ——基于“效果实起来”,细化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目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通过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基本形成了“效果实起来”的评价体系。体育院校可据此聚焦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一步细化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一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导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教学文件和督查教学过程等环节运用诊断性评价,激发教师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将“体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二是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导向,在课堂讨论、书面作业以及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等课程考核环节运用形成性评价,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考核评分机制,提升“体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的可操作性;三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运用总结性评价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标志性成果,提高“体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产出及其可量化性。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