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0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高校美育工作 构建“大美育”新格局

  汤慧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即“审美教育”,主要通过艺术手段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高校美育工作虽取得较大成效,但总体上仍属于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一些高校重应试轻素养、重比赛轻普及,美育存在狭隘化、片面化倾向,美育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新时代,为大力推动高校美育创新发展、提高美育水平,应统筹推进“大美育”三大格局构建。

  坚定政治站位,涵养“大美育”思想格局

  美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以立德树人为“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课堂。高校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理论引领审美活动,引导大学生厘清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课堂、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引导大学生以美的心灵和深厚情感担当民族复兴使命。比如通过组织开展红色艺术作品创作或展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美育理念浸润学生心灵,助推他们形成健全人格。

  以思政教育为“主题曲”,促进美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高校应将美育纳入大思政体系中谋划设计,从改革思政课的高度推动完善美育教育机制,将艺术类课程纳入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体系。要把美育的思政之魂立起来,以德育引领美育、以美育赋能德育,使两者深度融合,激发出美好的精神力量。比如高校可将艺术表演融入思政课程,组织师生开展诵唱红色经典等活动。

  强化文化驱动,构建“大美育”文化格局

  构建新时代高校育人新格局,须进一步丰富高校文化内涵,增强美育育人氛围,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美育基础。高校美育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到具体育人环节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通过“诗教”“礼教”“乐教”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美的感知,弘扬“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和“崇尚和合”的美学追求;大力开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领会先辈奋斗、团结、坚持、奉献等精神之美,奠定高校美育的文化基础。

  推进学科融合,挖掘美育资源。高校美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开发多学科交叉融合新课程,打造艺科融合研究与实践新平台,在学科融合下挖掘更多潜在的美育资源。比如建设科学与艺术创意产品设计实验室,培养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人才,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艺术表达,推动美育纵深发展。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拓宽美育途径。高校应加强与国际知名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师生互换、联合培养、艺术互展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文化审美差异、积累审美经验、丰富审美情感;定期与世界高水平艺术团体开展艺术交流活动,激发创造性思想和创新能力,展示中华文化风采。比如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与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马林斯基歌剧院合作,多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音乐交流活动,让师生长见识、开眼界、提升了审美力。

  发挥服务功能,彰显“大美育”社会格局

  应着力打通高校以美育服务社会的路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美育良性互动,构建新时代“大美育”社会格局。

  营造美育大环境,构建美育体系。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家庭、城市、农村合作联动的美育活动,将美育融入全民素质提升、城乡环境建设之中,营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社会环境,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创造美好生活。

  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激发美育效能。高校应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实践活动,根据艺术学科特长和地缘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美育服务品牌,促使艺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为建设美好生活贡献专业力量。比如组织艺术系学生开展公益艺术讲座,在实践基地开设剪纸手工课、音乐课、绘画课等艺术课程,助推当地人民提升审美素养。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