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1月2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镂空之地送来的音乐
——读胡弦诗集《定风波》

  王馨梓

  一

  胡弦的诗,并不是从字面上理解或一眼望见就能让人进入的诗。它首先需要你在心境上的沉潜,同时你得有一定的理解基础。

  胡弦诗集《定风波》全书五辑158首。每一首都值得反复品读与回味。第一首《峡谷记》可谓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他说,“山谷中,虚无不可谈论,因为它又一次/在缓慢的疼痛中睡着了。”谷底的石头,“像一群/身体柔软的人在晒太阳。/它们看上去已经很老了,但摸一摸/皮肤又光滑如新鲜的孩童。”而时间很慢,“石缝间,甚至长出了小草。/时间,像一片新芽在悄悄推送它多齿的叶缘;/又像桨果内,结构在发生不易察觉的裂变。”这时,诗人出现,“在一面大石坡上坐下来,体会到/安全与危险之间那变化的坡度。”

  反复研读整首诗的内蕴,及形式和象征、对比、隐喻等诗艺上的美学,正如这首诗,开启了阅读全书的美妙体验。

  二

  音乐自语言而来。诗是生命的艺术,语言是载体。胡弦的诗歌语言不浅不白,不晦不涩,真诚、精准、异质。像一位沉默安静、内力深厚的大师,巧熟着文字的排列组合,引你读之,思之,迷之。

  “晨光使殿宇有微妙的位移”(《在国清寺》)。“当初的慌乱、恐惧/一种慢慢凝固的东西吸走了它们/甚至吸走了它的死,使它看上去栩栩如生”(《琥珀里的昆虫》)。这种词语精准的表达,光从字面理解便有无穷魅力。而陌生化或独创式的,几乎是胡弦诗歌语言的主流,“当它盘成一团,像处在/一个静止的涟漪的中心。/那一圈一圈扩散的圆又像是/某种处理寂寞的方式”(《蛇》)。语言克制、精准、独创,陌生但不生涩,简朴而不流俗。

  而其语言上的音乐性,又带给我们阅读上的愉悦,并使其诗传承了古典意韵。《幕府山》中,“大雾有忘却的本性/漩涡有反复确认的激情。”自然顺泄的美感和诗的内蕴完美结合,触人心扉。

  其语言切入的视角亦十分独特。看似不经意的落笔,实则已在既成之路上独辟了一条绝尘而去的小径。如《星空》:“只有天文望远镜在独处眺望:它因/望得太远像一件/被宇宙遗弃在我们身边的异物。”

  三

  音乐自巧中来,这是胡弦诗歌的又一光亮之处。

  前面说的《峡谷记》,在层层推入的走势里,埋伏着重重机关,有一重没有打开,你将无法进入,一旦打开将醍醐灌顶,如沐酒后微风。但其表达上仍是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看不出任何雕琢痕迹。

  如《甘蔗田》,“这一生,你可能偶尔经过甘蔗田/偶尔经过穷人的清晨。/日子是苦的,甘蔗是甜的。”从开篇直到结尾,他仿佛都只是在向你讲述一个故事,或与你分享他经过的一个事件或场景,当你读完全篇,你不由得回头再找寻其中的奥义,你会发现你已顺着他的文字进入了陌生之境。“这一生,你偶尔会经过甘蔗田。/淡淡薄雾里,幼苗们刚刚长出地面/傍着去年的遍地刀痕。”甘蔗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甘蔗的再生,亦是人的个体的轮回,每一次重生,都是在黑暗和苦难之中积聚力量的薄发,刚刚长出的幼苗,必是在刀痕里听见了某种神性的音乐的召唤,才在淡淡薄雾的黎明向世界探出新奇的眼光。

  所谓技巧的退场,并非不需要或没有技巧。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感受不到这些。

  四

  音乐自灵中来。一首诗为什么好?它首先肯定是引起了你的情感共鸣,以及简单、直白的效应,不需要太费力就能获得。而在直白基础上因语言、结构、技巧的加入,带来的顺着隧道幽深曲折而抵达心灵之通透光亮之处的体验,这是高级的人类体验,这就是远方。

  胡弦有几首轻盈之诗,如《黄昏小镇之歌》《先知》《雀舌》《年轻的时辰》《夏花》《细雨如丝》等。写轻盈之诗,是讨巧的,但他放弃了讨巧,执意将汉语往某条从未涉足的路上携带。那路上有怎样的风景,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气息,你会收获什么,失去什么。

  胡弦的诗歌,很少有成段的说明或论述,更没有整首的论诗。他总是在耐心地叙说一个场景、一件物品、动物、植物、人、历史,甚至自然景观,用他独有的语言和隐于无形的技艺,在不动声色的讲述中,某种意义或观念或启示已潜入你的身体。

  (《定风波》 胡弦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