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恰逢其时的好书
——评方欣来的《湘路》

  牛玉秋

  一本好书,问世之际又能恰逢其时,不论对书还是对书的作者,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方欣来的《湘路》就是这样一本书。

  说《湘路》恰逢其时,是因为它的出版正好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之后。《湘路》既真实记录了湖南公路发展的艰辛历程,也展示了中国建设“交通强国”的非凡战略眼光,同时展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湖南公路人“甘为路石、敢承大重”的“湘路精神”。这样一本书是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的应时之作,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一本书应时而生、应运而生还只是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要成为一本好书,还必须具备文学作品的必要品格。说《湘路》是一本好书有这样几个理由。

  首先,它是一本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抒写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正是作者和所有策划者、支持者的初心和夙愿。

  作者从2020年以来,自驾汽车辗转奔波2万余公里,足迹遍布湖南14个市州,采访全省公路战线各级干部职工200余人,涉及人物有一线养路工、工程技术人员、基层公路局局长、治超站站长和路政队队长等,采访笔记达20余万字。她的脚下功夫和采访功夫成为作品牢固的基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以一个女性散文作家的敏感和细腻,写出了公路人的情怀、情义和情趣。

  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来说,特别是以英模人物、英雄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写出情怀并不困难。而公路人“甘为路石,敢承大重”的情怀,既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甘愿做一颗铺路的石子的沈世锋,把路当成自己另一个家的周秀成,在路上走过一生风风雨雨的李时胜、卢云来、杨彦昌,尝尽治理超载酸甜苦辣的何继勇,还有许许多多无名无姓、默默付出的公路人,都是这种情怀的实践者。

  写情怀易,写情义难。很多报告文学作品为了突出英模人物的大公无私,常常把他们写得六亲不认。这样的人物,“高大”则高大矣,却令人难以亲近。而方欣来笔下的公路人则有情有义,感人至深。我们看到“良久,龙把银扑通一声跪在担架前放声痛哭,从山谷里涌来的风把他的哭声送出老远……龙长青静静地躺在长椅做的担架上,去了那个叫作天堂的地方。”这样的文字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而龙运跃那一句“熬过来就好了”,在不紧不慢的口气中又包含了多少兄弟、叔侄情义。

  写情义难,写情趣更难。在人们的观念里,英模人物似乎总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而在方欣来笔下,公路人个个都是血肉丰满情趣盎然的人。养路工贺先达业余学养生讲养生课,接受采访时非要给采访者唱歌,唱完一段还有一段,让作者不禁泪目。王名流半路停车,连作者都猜不到他要干什么,原来他是看到路边有一蓬八月瓜,硬要摘几个让作者尝尝。他递过瓜,“呵呵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是多么暖人心脾。一桩桩,一件件,都显示了公路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作者笔下公路人的情义和情趣,充分表现了他们人性的光辉。

  其次,这是一本重视结构的书。大家都知道长篇小说是结构的艺术,其实长篇报告文学又何尝不需要严谨的结构呢。只不过报告文学常常满足于事件本身的逻辑,满足于按事件的逻辑展开叙述。

  方欣来的这部作品前后两稿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充分显示了她的结构意识。她合并了第一稿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原来的两章是同一命题从不同角度叙述,第一章是从人的需求进入,第二章是从历史发展的需求进入。其实归根结底历史的需求来自人的需求,人的合理需求最终总要集合为历史的需求,合并到一起逻辑更顺畅了。第二处调整是增加了一章——“党建引领在路上”。经过合并和增加总章数没有变,总节数也没有变。她只是把原来散见于各章的与党建有关的几节集中到一起了。这样的调整一点儿也不伤筋动骨,却一下子使党的领导在湖南公路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鲜明。

  (《湘路》  方欣来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原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