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武
“皇皇者华———周韶华艺术展”正在湖南美术馆展出。在开幕式当日的研讨会上,部分理论家、艺术家皆表达出一个意思:看了这个展览后,感到周韶华先生艺术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画现代转型进程中,周韶华一直都是旗手式人物,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数十年间,中外的美术批评家、理论家、美术史家等已对其做过反复论述、解读。“气势派山水开创者”“革新大家”“北吴南周”“大美美学”等这一系列因他而创造的新名词,已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书写中不能绕开的高频词汇。客观来讲,周韶华已在美术史里,这样的评价并不能算是被“低估”。不过在笔者看来,诸多已有的中国现代美术史语境中,仍然缺少一种直击周氏灵魂的“树立”。而这种“树立”需要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评估。
新时代需要的艺术语境是什么?笔者以为,一方面是需对内构建起打通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壁垒的价值体系和评价系统,另一方面需对外争取国际文化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气势派山水”“革新大家”等这一系列定位,都是把周韶华囿于画家身份定位去谈。从周韶华的艺术路径来看,无论是创作内容、理论架构、还是价值观念系统,都需要超越画家、画论、画理的评述范式,而作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一种未来指向做更深入地讨论。
周韶华不仅仅是一名画家,他试图构建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形象系统。他的作品,从大江河寻文化之源到仰韶梦溯人文之祖,从天山脚下的荒山大漠到星辰大海的神游呼唤,走向了高深的东方哲思境界。他所要构建的这个视觉文化大系统,早已超越只为树立中国画或者山水画一宗一派,而指向全方位关照且具有中国文化复兴意义的艺术理想国度。
周韶华不仅仅是一名画家,他还是华夏文化坚定的守望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就以“横向移植论”“隔代遗传论”“全方位关照论”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这分明是一名忧国忧民、心系国魂的知识分子,面对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大冲击,面向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被激发的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是一个重构文化的框架。
周韶华是军人出身。他12岁参加八路军,用青春和热血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对周韶华来说,不是史家笔下的静态文字,而是跌宕起伏的生命体验。他手中的竹管笔所涂抹的笔墨,无形中被注入了一种新中国文化建设者的神圣使命感和崇高责任感。
从这个意义来看,只有“笔墨当国,魂归华夏”八字,才堪当他坚定的艺术意志与宏广的人文襟怀。从这个点来看,笔者以为,周韶华的价值确实被“严重低估了”,需要新时代的理论家、批评家、美术史家重新讨论、评估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