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近期,“图书盲盒”、主播叫卖“1元图书”等图书花式销售方式层出不穷,风靡市场的同时却引发公众争议。不少人反映,“图书盲盒”里面的书大多质量不高,消费者频频“踩雷”,怨声载道。与此同时,出版社却称,多是“赔本赚吆喝”,有些书价格之低“比盗版、比纸浆还便宜”。
在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的网络营销时代,眼球效应至关重要。近年来,在电商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传统图书实体零售渠道受到挑战。如果图书销售不进行营销创新,不搞点新鲜的动静,很难吸引读者。由此看来,无论是推出“图书盲盒”,还是直播卖书,也是传统出版社、书店经营者主动创新的新潮营销方式。
盒可以“盲”,品质不能“盲”。作为“内容为主、知识为王”的图书,“花式销售”必须要有底线。图书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必须讲究质量。一些读者购买的“图书盲盒”,图书不但有折痕,甚至还出现了错别字,有滞销书清库存之嫌。盲盒中的图书虽小,却是精神之源、文化之本,关乎公共利益,再怎么创新营销,也不能放松质量要求。不负责任的“花式销售”,虽可能在短期内赢了生意,但长期来看却可能输了信任,更会破坏图书销售行业的市场秩序。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及推动制定相关法规规章的计划,其中包括业内已提出多年的“图书价格立法”。期待出版业相关法规早日出台,促进作者、出版企业和渠道企业中的实体书店规划高质量发展蓝图,守护图书出版行业的经营发展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