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昂首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轻舟已过万重山
——株洲高质量发展纪实

  制造名城,动力之都。 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山河科技生产的国产首款全复合材料五座飞机。 (资料图片)

  北汽株洲基地焊装车间工作的机器人。 黄进 摄

  株洲时代新材生产的风电叶片。 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6月25日,由中车株机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上线运行。 张灿强 摄

  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天元区委宣传部供图

  ① 9月7日,时代电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登陆科创板。 姜杨敏 摄

  ② 株洲一家机器人装配企业的工人正在研制新一代机器人 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③ 5月31日,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 张灿强 摄

  ④ 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在株洲试运行。 中车株洲研究所供图

  ⑤ 中国陶瓷谷。 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⑥ 株洲云龙大数据产业服务中心(效果图)。 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⑦ 位于株洲经开区的中国移动湖南数据中心。 株洲经开区供图

  ■ 戴 鹏

  临近岁末,株洲“两会”如期而至。株洲,作为老工业城市发愤图强、重振雄风,为制造湘军的重装出击,亮出了令人瞩目的经济答卷。

  “挖掘核心优势产业上下游增量,加快裂变延链,支持龙头企业并购延链、整合资源,持续推动企业孵化裂变、行业扩散裂变和产业生态裂变,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说。

  这份答卷,有着坚实而又沉甸甸的内涵。

  12月初,一条极有分量的消息标示出了株洲先进制造业达到的宽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跻身湖南企业百强榜单、株洲冶炼集团智能制造项目入选国家级创新案例。

  月末,一条更有分量的消息清晰地标示出了达到的高度:工信部下属权威机构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榜单(2021),株洲作为全省唯一挺进前十的城市,位列第八。

  这是站在新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节点上,株洲在一个逡巡经年、看似碰到规模“天花板”的产业集群中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塑造的高质量发展新形象、新品牌。业界惊呼,“株洲制造”将再次重组全国版图。

  “我们在转型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上,经历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阵痛。但阵痛并没有产生外界预料中的震荡,株洲经济仍然在平稳健康发展。今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株洲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恢清向全市人民报告。

  紧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迈向新征程的嘹亮号角,株洲坚持“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的理念,正以其“特立独行”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创新发展可能性与有效性。

  在心系“国之大者”中 发愤图强

  几何结构中,三角形最为稳定。这是物理学的法则。

  互为犄角的“三套车”,在砥砺竞技中成就了一座动力之都的传奇,无疑是最具形象化的解读。比如株洲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主导优势产业。

  从一个仅有6000余人的小镇,发展成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布局的八大工业基地之一、全国铁路交通枢纽、服饰名城、全国首个成建制双季稻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不管是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株洲在全国都有影响、有地位。

  这些年,株洲壮士断腕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业污染区”变身“生态科技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动力之都”冲向“三个高地”;深化改革开放,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改革全面推进,关键性制度改革相继推出,株洲制造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始终心系‘国之大者’,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主导优势产业,解决好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和供应链安全问题,加快构建‘3+3+2’现代产业体系,重振株洲制造业雄风,打造中国制造的响亮名片。”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掷地有声。

  从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入手,株洲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审视自身,以自我革新的魄力对照现实、正视差距、检视问题,锚定株洲发展坐标。

  先进硬质材料是“工业的牙齿”,株硬集团是国内行业龙头之一,华锐精密、欧科亿等新兴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实现上市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后劲十足。省直有关部门和株洲市将硬质合金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株洲迎来高光时刻。

  12月11日,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在株洲落幕。本届轨博会吸引8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发布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招商项目70个,总投资1216.3亿元,阿诺株洲新材料产业园等23个项目现场签约。轨博会打造了世界轨道交通产业促进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株洲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曹慧泉说,株洲将坚持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大力推进株洲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建市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不懈奋斗,株洲以深厚的产业底蕴夯实发展根基,发愤图强,不断提升株洲在中国先进制造版图中的影响力。

  聚链成群 彰显高质量发展新担当

  12月28日,冬雨淅沥,中车株机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里,10多条生产线马力全开,自动运输小车从立体物料库取料,输送到相应工位……约20分钟一个车轮便可生产完成。

  得益于高度集聚、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一款新车型从研发到交付,在株洲最快只需6个月。

  从整车制造、城市轨道发展规划、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到新型材料、智能运维系统;再到建设工程咨询设计勘察与施工、最新科研成果研发及市场运用……在株洲,像中车株机这样专注轨道交通产业的企业还有不少,他们各有特色且聚点成链、聚链成群。

  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配套供应商,该公司研发的高可靠性齿轮箱传动系统,替代进口产品成功在昆明地铁4号线、长沙地铁6号线等项目上得到应用。

  如今,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齿轮传动系统研制基地”,其“齿轮箱产品”还被纳入湖南省“5个100”重大产品创新项目。

  联诚集团大力推进智能化生产线与产品数字化的升级。该公司研发的330T矿用卡车制动电阻,成为国内首家具有大吨位制动电阻研发能力并批量供货的供应商。较同类产品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性价比更高。

  作为湖南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乘风破浪”,以集群之势成为先进制造业“国家队”成员,被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去年11月,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在株洲成立。作为中国第10家、湖南省及轨道交通行业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该中心重点围绕以新型储能系统、多能源混合驱动为代表的绿色节能技术等七大方向展开技术攻坚。

  不只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株洲在航空动力产业上精心落子,以全国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聚合了集发动机研制、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衍生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厚积薄发,正以占全国36%的企业群落、国内产销规模最大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基地,实力奔赴国家级产业集群。

  株洲电子信息产业同样根基深厚,已经形成了以轨道交通电子、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今年,总产值预计超过300亿元,较上年增长30%。其中,湖南长城和麦格米特两家企业,今年总产值分别将达到55亿元和32亿元以上。

  从“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再到“着力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株洲正聚焦现代产业体系,重振株洲制造业雄风,打造中国制造的响亮名片。

  裂变延链 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2月21日,2021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系列活动之北斗产业高峰论坛上,株洲市国投集团与财信中金(湖南)私募股权公司、中金资本运营公司、阳光财险湖南分公司等十余家金融机构签约湖南株洲产业集群发展基金项目,总金额200亿元。主要投资方向为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北斗等产业领域。

  看似寻常的签约背后,承载着株洲紧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迈向新征程的嘹亮号角,朝着培育制造名城的目标,积极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发挥主机和龙头企业优势延伸裂变,彰显集群实力的宏愿。

  前不久,株洲组织湖南长城、麦格米特在深圳举办专场推介会,其30余家配套企业、2家上市公司欣然而至。他们说需求、提疑问,听两家企业介绍株洲。

  畅聊下来,相关配套企业真情表白株洲。东莞市稳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泓达环境有限公司、深圳惠牛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当即决定带着项目落户株洲。

  “我们一直想离主机企业近一些,这样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心理空间,都会让企业发展更安心。”东莞市稳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3家企业的落户,也让湖南长城、麦格米特喜出望外。未来,湖南长城计划将深圳主板研发板块逐步向株洲转移,麦格米特也将重点建设第二基地,为的都是跻身产值“100亿元”企业行列。

  “以我们为主招引相关配套企业来株洲,是一种产业裂变新方向的实践,这是一个很专业的做法,效果也非常好。”湖南长城副总经理黄迎峰说,在他看来,头部企业懂自己的产业领域,了解其配套企业的自身需求,“专业人就该做专业事。”

  创新升级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国内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株洲缔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180多项第一,中国南车、株冶集团、株硬集团、南方航空等重量级大型企业都诞生于株洲。

  荣耀与辉煌属于过去,株洲寻找新的支点,撬动未来。在此过程中,“创新”始终是株洲不变的追求。

  “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上,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曹慧泉说,用好厂所结合、企业院士和职教人才等资源,发挥主机和龙头企业优势延伸裂变,支持重点企业孵化新的市场主体,推动园区孵化器和加速器更紧密对接研发机构,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

  创新的本质是一项经济活动,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株洲,并不存在一个游离于经济系统外的科研机构。这使得科技资源的配置和政策设计都紧紧围绕市场主体进行,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科研成为创新的一个配合环节而不是支配的环节。

  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国航发南方公司等,均是“一厂一所”。这种一个主机厂加一个研究单位的配置,在先进硬质材料产业也是如此,株硬集团内也有一个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因为科技创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产业,在株洲不仅没有掉入产业发展周期律中,没有在经历起步、发展、高潮之后迅速转向衰退,相反,它们在每个重大转折点都作出了正确选择和改变,如今依然风华正茂,“老树发新枝”。这种“场所协同”,赋予株洲一次次在创新中勇立潮头的定力和远见。

  在制度创新方面,株洲交出优异的成绩单:加快推动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农村产权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推进数字株洲建设,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接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重塑铁海联运新通道优势,推进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新局面,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

  今年来,株洲市结合省委、省政府“五好”园区建设要求,纵深推进园区审批权限放权赋权和产业项目改革服务机制,从原来的“我要开工”一件事,拓展到“我要竣工”一件事;把从启动竣工验收到房屋不动产首次登记涉及的20余个部门、需3个月才能办结的系列事项,缩短集中在5个工作日“一站式”办结,在全省率先实现“竣工即交证”。

  固本培元 让群众享受高质量发展成果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个地区坚持高质量发展,振兴经济,为的就是实施高水平治理,给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12月28日17时15分,在株洲工作的李强,早早骑着共享单车来到株洲城铁大丰站前坪,准备乘坐CZ1路城际公交回家。

  两个多月前,CZ1路城际公交线路正式运行,全长52公里,途经城铁大丰站、云龙区管委会、云龙凤凰谷、毛竹塘、长沙高铁南站等13个站点,单程行车大约需要1.5小时。

  这只是株洲市让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发展成果的一个案例。今年来,株洲市把岗位、学位、床位、车位、梯位、厕位等民生“六位”建设,持续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重要抓手,民生改善持续迈出实质步伐。

  小小学位,牵动大民生。株洲市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服务半径、办学规模,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大班额和高中大班额清零。今年秋季,不仅新增学位8190个,而且还改善了薄弱地区办学条件,保障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株洲市坚持政策优先稳就业、经济发展扩就业、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兜底援助保障就业“四轮驱动”,不断推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今年上半年,株洲市新增城镇就业2.9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57人。

  小小停车位,反映城市治理大文章。株洲市投入1000余万元对商业楼宇进行停车场改造,面向社会开放停车场近30个,增加临时车位1.7万多个。

  顺应群众所呼,株洲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解决居民“如厕难”。202座“驿站”选址市民最需要的“街道旁、江两岸、桥底下、公园里、社区中”等重点区域。小厕所不仅成为市民交口赞誉的休憩场所,更成为便民、利民的民生幸福港湾。

  株洲还重新布局区域医疗机构,规划了9个医疗中心,有效化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也从“十二五”末的40元提高到74元,14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享受。

  推动高质量发展,株洲面貌一新。

  峥嵘岁月犹在心,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新的时代,株洲这座传统工业城市又将展翅高飞!

  【数据】

  过去五年,株洲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拥有各类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47家,其中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3.27%,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

  过去五年,两型社会、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公立医院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试点取得重大成效,共11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表彰。

  预计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先进制造业实力位列全国城市42位、中西部地区第8位。获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9家。全面新引进项目402个,开工建设项目320多个,竣工投产项目200多个,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100多亿元。

  新增市场主体4.5万户、“四上”企业580家。273个事项由“线下转”实现“线上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一网通办”。

  新增公办幼儿园园位9252个,基础教育学位近2万个。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